大家好
大家好
诗歌颔联“偶有遁逃聊学佛,伤於哀乐遂能文。”此处的“遁逃聊学佛”意为借佛理求解脱,由儒暂转入佛。这里指逃避世俗的思想。康有为年少便才名远播,家族长辈对其寄与极高的期待。奈何他怀才不遇、屡次落第、人生失意。在此番境遇下,他忧闷、困顿,偶尔也会想求诸佛法得以短暂解脱、逃离晦暗的现实生活。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4]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诗人康有为在郁郁不得志之际,内心各种情感奔腾交织、颇不平静,虽身处“澹如楼”,却实难保有“恬淡貌”,激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诗文。 诗歌颈联“忏除琦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此处化用了关于白居易和杨雄的两个典故。“忏除”因忏悔而消除;“琦语”意涉轻狂、语尚艳丽的作品;“从居易”指学白居易。白居易晚年自删诗中琦语,且自戒不为。“似子云”像杨雄,杨雄说他自己的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白居易的诗尚实、尚俗、务尽、通俗易懂、朴素真实,便是如此还要在其晚年删除诗中琦语,可谓精益求精;杨雄善辞赋,年轻时所作辞赋被汉成帝所喜,召为给事黄门郎,后来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转而研究哲学。康有为在此处援引这两个典故,既表达了他作诗为文要向白居易一样去除雕饰、精益求精,写关心民生、实实在在的诗文;也通过杨雄的典故暗示了他思想的变化,对于以往在诗文上的些许成就他已不甚看重,国家倾危之际,他开始思考酝酿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变革思想。“惭”字和“悔”字,表明他思想渐趋成熟,把读书导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诗歌尾联“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此处的“闻道”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5]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意为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追求迫切。诗人康有为生在仕宦之家,入仕报国是康家一族的人生信条,亦是康有为自小就立在心中的志向,奈何他生不逢时、士不遇。“忧患百经未闻道”,诗人心怀忧患、熟读百经,却始终寻觅不到报国之路、救世之方。道自无穷,需要不断的追求寻觅;道不在书本里,需在实践中摸索发掘。“空阶细雨送斜曛”,诗人空立阶前,面迎细雨,目送斜阳余晖。无所得、无所凭,空空荡荡、寂寥落寞,斜阳昏黄、前路迷茫。 2.格律严谨,声韵和谐 《澹如楼读书》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对于格律要求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七言律诗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整首诗共计五十六个字。该诗一、二句“三年不读南朝史,锁艳浓香久懒熏”为“首联”;三、四句“偶有遁逃聊学佛,伤於哀乐遂能文”为“颔联”;五、六句“忏除琦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为“颈联”;七八句“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为“尾联”。 七言律诗平仄、押韵严格。诗歌要符合平仄律,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个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澹如楼读书》这首诗,以“三年”两字平起,以“史”字仄收,首句不入韵。该诗的韵部是平水韵,韵为“十二文”,偶数句末“熏、文、云、曛”四字均入韵。 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这首诗的颔联中“偶有遁逃”“伤於哀乐”都是四字动宾短语;“聊”和“遂”两个连词相对;“学佛”和“能文”都是两个字组成的动宾结构短语。颈联中“忏除”对“悔作”;“琦语”对“雕虫”;“从居易”对“似子云”,从词性、词义、平仄,字数等角度分析,都是非常公整的一组对仗。 三、解析诗歌情感特征 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记载:“诗缘情而绮靡”。[6]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诗人康有为在《澹如楼读书》一诗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两重。其一,在澹如楼读书过程中,诗人不惟典籍所桎梏,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对史书提出质疑,体现出勇于寻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其二,这一阶段诗人怀才不遇,科考无功,报国无门,诗中也也体现出诗人因上下求索而不得所产生出的强烈的困苦、迷茫、沉郁与寂寥之情。 康有为自幼熟读经史典籍,却在诗中写道“锁艳浓香久懒熏”。一个“懒”字,表明诗人对南朝史书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不感兴趣,不是因为不了解或懒得了解这段历史。恰恰相反,“三年未读南朝史”,正说明很久以前诗人就熟读过这些典籍,后来进行了深入思考觉得其文辞“锁艳浓香”,因此近些年才不愿意再读了。这既表明诗人读书不惟古、不惟书,能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也侧面反映出了因为读书颇多,诗人的思想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不再喜爱文辞华丽的史书文章。 此时的康有为希望能像白居易一样多做些尚实、尚用、经世济民的诗文,回想早年间所作的诗文,也不得已发出像杨雄一样的慨叹“壮夫不为也”。这里体现出诗人思想上的成熟,他不再满足于昔日在诗文上的小成就,而是渴望能经世济民,做有用之文,成报国之愿。然而现实却让康有为倍感焦灼、苦闷。官场昏聩,入仕无门。康家世代为官,而康有为时年二十二岁,屡次落第,仍是一介布衣。他饱读诗书,深知时事艰难,民生苦楚,然“闻道”不得,只得迎着细雨、余辉,空立阶前,茫茫无所适! 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屈辱的低头和悲壮的抗争,更是艰难的求索和抉择。旧的、腐朽的体制孕育不出希望的胚芽。康有为身无位而忧天下,封建仕途上他曲折艰难,但他无时无刻不以国家社稷和苍生为己任,凭一介书生之力先后七次上书皇帝,极言国事之危、变法之亟,虽屡屡受挫而九死未悔。[7]他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8]他在逆旅中的这份勇气、魄力与担当值得每一个当代青年去思考和学习。 注释: [1]周生春.经典会读:孟子(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69. [2]张耀鑫,刘嫒.康有为大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 [3]梁启超.康有为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23-32. [4]钟基,李先银,王身钢.古文观止(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6:527. [5]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1、114. [6]杨明.文赋诗品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0. [7]洪治纲.康有为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248-299.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