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国宁列席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受访者供图 列席福建省人代会,走访各地考察投资项目,分享招商引资信息……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翁国宁在家乡福建,度过了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政策暖侨,机遇利侨,翁国宁对参与家乡未来发展建设更有信心。 以下是他的自述。 惠侨实实在在 我祖籍福建,是土生土长的“福清哥”。今年1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作为19名闽籍华侨代表之一,列席了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这是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首次邀请华侨列席。我们参加了大会全体会议和各代表团的分组审议。 大会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特意召开一场列席华侨征求意见会,听取华侨们对福建涉侨工作和人大涉侨法治工作的意见。大家畅所欲言,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例如,建议鼓励小微企业利用侨胞的资金、技术、人脉等优势,向海外延伸产业链;建议鼓励社会资金包括华侨华人投入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等。 应邀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经过认真调研思索,提出了3方面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保护海外华侨及归侨侨眷的权益;二是建议加强省涉侨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涉侨部门的职能作用;三是建议省人大及涉侨部门建立研究机构,依托侨领、学者等专业人士开展“一国一策”相关研究,更好地了解掌握海外侨情。 福建是知名侨乡,海外侨胞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涉侨立法方面,福建省一直走在前列。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福建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对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定居、入学、就业等方方面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还明确了华侨在人大代表选举、列席全省两会等方面的政治权益。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家乡在惠侨方面又有新举措,十分务实暖心。1月,福州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开通“海外110”报警服务台,专席受理海外福州籍华侨华人报警求助服务。3月,福州“海外110”报警服务台又推出“一码六办”户政便侨服务,方便海外侨胞远程办理居民身份证、户籍等业务。 作为闽籍海外侨胞中的一员,我深刻地感受着来自“娘家”的温暖。带着这份温暖,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见证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备感荣幸,备受鼓舞。 共享发展机遇 这段时间,我曾到福州平塘、厦门集美等多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福建各地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环境。目前,我计划依托集美软件园三期项目,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此外,我还开办了安保培训公司,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企业、华侨华人企业等培养更多安保人才,为这些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助力。 回忆这些年,我事业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1989年,我17岁,只身来到厦门打拼。1993年,有了一定积累后,我开始创业。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我赶上了好时候。厦门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让我充满干劲。从一名普通的装修工人,到自己组建工程项目管理团队,我在厦门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8年,我来到加拿大发展。搭乘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快车,我瞄准商机,开始深耕国际贸易行业。我经营的国际贸易公司利用在北美市场的渠道优势,将更优质的“中国货”带到北美市场。近年来,我们全力打造跨境电商、“微超市”手机端等创新模式,希望将国内日益火爆的电子商务引进北美,并利用现有大型仓储资源建起海外仓、在中国自贸区建起跨境量贩仓。 2021年12月,厦门经济特区迎来建设40周年。40年辉煌巨变,我亲身见证并经历了其中的32年。从一个落后的沿海小城到高颜值的国际化大都市,厦门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文艺演出中,我和其他三位华侨华人代表合唱《我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歌声里,有我一路走来的故事,更有海外游子的桑梓深情。 牵线中外合作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和华侨华人到中国投资兴业,分享中国市场和发展机遇,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东博会等为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福建侨海资源优势明显,158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持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台港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格局。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充分发挥福建“侨”的优势,增进与华侨和华裔新生代情感交流,创造一切条件引侨资、聚侨力、汇侨智,深化闽港闽澳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带来更多机遇,福建省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看未来,我信心十足。 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这段时间,我基本每天都保持紧张工作的状态,把了解到的最新惠侨措施、项目信息、招商引资政策及时介绍给加拿大各侨团。同时,我还主动汇总其他省市相关政策和信息,并安排对口企业或机构,进行项目的前期对接。 人们常说,“走南闯北福清哥”。可无论走得再远,家乡和祖国始终在我心中。我会继续努力,始终以“嘉庚精神”为引领,为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作出更多贡献。(本报记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23日 第 06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