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冬奥制冰是我的工作、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荣耀。”作为一名制冰师,首钢集团刘博强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参赛选手的点赞。 从轧钢工转型为制冰师,一路走来,刘博强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 拥抱冬奥机遇 迎来职业转型 在冬奥会冰壶赛场,刘博强熟练地操作设备,一气呵成,完成修冰工作。而在5年前,他连制冰、修冰是啥都不清楚。 刘博强的职业变化和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密切相关。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从事轧钢工作20多年的刘博强,一直跟高温和铁水打交道。2008年,首钢集团实施搬迁,刘博强也转岗成为一名焊工,在首钢园区从事空调安装修理工作。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保障冬奥成为园区的首要任务,也为首钢园区转型和刘博强的职业转型带来新机遇。 2017年初夏,刘博强正在安装空调,单位来人告知,园区要建设冰场,需要制冰人才,“你们都懂制冷原理,欢迎转型制冰”。按照冰场建设规划,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将陆续改造成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冰球等场馆。 “我国制冰人才稀缺,未来大有可为。”经过深思熟虑,刘博强决定转型。2017年7月,他参加了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制冰技术培训。“我突然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工作,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赛场制作最好的冰。 刻苦学习训练 掌握制冰技巧 要想成为出色的制冰师,需要掌握冻冰、修冰、融冰等一系列技能,门道很多。在首都体育馆,培训历时3个月,刘博强从早到晚勤学苦练,每天要学十几个小时。培训结束后,他利用周末时间,到首都体育馆的制冰现场向那里的制冰师学习。 在常人看来,制冰似乎就是“冻水成冰”,但冰场制冰可不简单。首钢冰上运动训练场馆按照冬奥比赛标准建造,制冰前,要保证环境绝对干净;制冰时,对水温、洁净度、pH值都有严格要求,不同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厚度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刘博强摸索出一套高标准制冰方法。 制冰中最难的当属冰壶场地制冰。冰壶赛道有一层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人工制作冰点的过程叫“打点”,这项技术难度很高,只有一些顶级制冰师才能够完成。有一次,首钢冰壶馆邀请到一位顶级制冰师,刘博强给他当助手。刘博强想把“打点”技术学到手,却一直没有机会上冰操作。于是,他等场馆训练结束后,借来“打点”壶,在厂区马路上练,即便把右手甩肿了他依然坚持。数以万计的重复操作,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刘博强坚持高强度练习,时间一长,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一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人手不够,刘博强被临时安排“打点”试手。结果,他一次成功,赢得了认可,从此开始正式制冰。 参与冬奥保障 实现人生梦想 “转场!”铺上新的标识,把冰重新冻好,修复平整……刘博强和其他制冰师一起,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冬奥会冰壶赛场变身为冬残奥会轮椅冰壶赛场。 就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当刘博强得知自己将负责冬奥赛场制冰保障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作为一名制冰师出现在冬奥冰壶赛场上,一直是他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 进入比赛场馆“冰立方”前,测温枪、测水质仪、温湿度仪等设备装了一个大包,刘博强再三检查。场馆内,他每天紧盯“冰立方”内温度、湿度等参数变化。 在制冰保障时,刘博强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制冰师的“打点”壶不一样。赛后,他借来“打点”壶,试着以自己的方式“打点”,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位制冰师的指导下,刘博强调整手臂和手腕力道,“打点”效果好了不少。“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制冰师要能适应不同场地和各种‘打点’方式。”通过训练调整,刘博强基本掌握了转换技巧。 刘博强不放过每一次跟顶级制冰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光笔记就记了三大本,“我想把国际上最先进的制冰技术掌握好。”整个冬奥赛事保障期间,刘博强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赢得了认可。 “‘从火到冰’的转变让我实现了人生梦想、收获了新的人生价值,未来我将继续以自己所学,助力中国制冰行业发展。”刘博强充满信心地说。(记者 潘俊强)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1日第06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