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世界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敞亮,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正能量。
俯瞰成都国际铁路港忙碌的装卸货场(来源:人民视觉)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多赢。”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向世界释放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清晰信号。在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曲折,通胀、债务、能源、供应链危机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将提供更多机遇。 行动比语言更响亮,近年来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积极践行对外开放的庄严承诺。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连续多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批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连续4年成功举办进博会;推动《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中国对外开放结出累累硕果。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14.9%,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德国商会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的2021/2022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在华德企对中国的市场增长依然充满信心。其中,96%的受访公司明确希望留在中国,71%计划继续增加在华投资,这充分表明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开放政策、营商环境以及发展前景的信任。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也要清醒看到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需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和短缺资源,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外向型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此外,通过扩大优质进口,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比如进博会带来了“最小心脏起搏器”“最灵活的手术机器人”“会说话的智能锅”等优质消费品和农产品,有力助推国内消费升级。事实上,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更好发挥开放的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仅要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提升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良性循环。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的同时,将为世界带来开放红利。跌宕反复的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而开放合作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克服疫情等困难,不断走深走实,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达到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214.6亿美元,增长15.3%;自沿线国家吸收外资112.5亿美元,增长3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的形势下,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经贸“稳定器”,国际舆论感叹“这是中国成就,也是世界之福”。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世界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敞亮,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正能量。(栾雨石)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