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建交的号外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上海公报”草案底稿。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第一个共同签署的政治文件——“上海公报”,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目前正面临建交以来少有的严峻挑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世界重陷分裂的严重担忧。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言,中美关系的大门既然打开了,就不应再关上。世界既然走出了冷战,就不应再降下铁幕。 “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台湾问题是“上海公报”的核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石。“上海公报”强调,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要恪守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上海公报”明确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与中美1978年发表的“建交公报”、 1982年签署的“八·一七公报”共同成为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其核心要义都是一个中国原则,美方理应严格遵守。 “上海公报”彰显了中美务实合作的精神。回顾尼克松访华时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到,当时中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不允许两国再继续隔绝下去,否则就会严重损害两国的国家利益。尼克松在1967年竞选期间就曾在美国《外交季刊》撰文称,“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将中国永远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他在抵达北京时就申明:“我是为美国的利益来到这里的。”50年来,中美各领域共同利益不断扩展,两国关系也取得长足发展。“上海公报”发表50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从9000多万美元攀升至7500多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从每年几千人次增长到疫情前超过500万人次;有7万多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还有30多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事实一再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未来两国还应加强合作,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不断拓展共同利益基础。 “上海公报”是中美能够求同存异的例证。“上海公报”明确表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一般常见的公报不同,“上海公报”没有用外交辞令掩饰双方的分歧,而是用将近一半篇幅分别阐述中美两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展示两国各自的立场,之后才是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共识。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也让“上海公报”成为国际关系中践行“求同存异”精神的典范。50年来,正是在求同存异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美两国关系得以健康发展,挺过了一次次波折。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中美结构性矛盾凸显。中美是两个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传统差异很大的国家,这种巨大的差异必然导致两国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如果只一味放大分歧和矛盾,只会令两国关系倒退和停滞。 近年来美国一些反华势力以意识形态挂帅,公开否定自尼克松政府以来开启的对华接触战略,对华发起贸易战,纠集盟友搞“小圈子”“小集团”外交,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等政治底线,限制中美人文交流,毒化两国关系,破坏地区稳定形势,意图推动中美“脱钩”。死抱着冷战思维、迷于“大国竞争”的美国政客们,不断挑起中美对立,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外交政策,用“竞争”当话语陷阱,把“合作”当权宜之计,将“对抗”作为最终目的。这些美国政客的所作所为,都严重违背了“上海公报”的精神,不但对中美关系造成了破坏性影响,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际信誉。 去年11月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当从“上海公报”中汲取更多智慧,以两国元首的重要共识为指引,努力找到新形势下中美两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努力造福两国,惠及世界。(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