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8日,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谷爱凌夺金(图源:视觉中国)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圆满结束了,但这场盛会仍是外媒热议的话题。《纽约时报》、《卫报》、《悉尼先驱报》等诸多外媒近日密集刊文聚焦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2008年到2022年的时间跨度中解读“中国这次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辉煌盛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浪漫空灵则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自信和从容的中国。 更简约 外媒观察到,与2008年侧重宏大叙事不同,这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为简约,也更关注“普通人”。 《纽约时报》2月4日报道称,这是一个更短、更精炼、更简约的开幕式,开幕式上有3000名表演者,远远少于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1.5万人。据《今日美国》2月5日报道,近14年后,中国举办的第二次奥运会开幕式与以往大不相同,开幕式不到两个小时,仅有3000名表演者,这次“开幕式被认为相对简约”。 简约却不简单,在开幕式当中,主创团队并没有使用明星,而是让更多普通人走上开幕式舞台,以朴素的方式展现中国人今天新的精神风貌。《今日美国》2月5日的文章注意到,开幕式的表演者主要是来自北京和河北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纽约时报》2月5日刊文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名中国鼓手整齐划一地高呼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幕曾经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当时观众们热情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体育场。与2008年盛大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截然不同,这一次上千名表演者跳起了中国的广场舞,这次开幕式突出的是中国的“普通百姓”。 更自信 在更简约的开幕式背后,外媒看到了更自信、更从容的中国。 《悉尼先驱报》2月4日刊发题为《震撼与敬畏:北京以炫目的开幕式召开冬奥会》的文章。文章称,2008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一个契机,如今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和军事大国已经无需向世界证明什么了。 《纽约时报》2月5日刊文称,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近14年后,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更富裕、更强大的中国——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柔和且精彩的表演,它所传达的一个信息是:中国不再急于证明自身的崛起。牛津大学中国历史和政治学教授拉纳·米特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是根植于国际社会的资深成员了。” 《今日美国》2月5日刊文称,此次开幕式反映了中国的自主。与2008年相比,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中国已经拥有航空母舰和高速列车,中国有一个已到达火星和月球的太空计划,中国的经济不再仅仅面向出口,中国还为世界各地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 更团结 中国表达、世界情怀,“更团结”是北京冬奥会要向世界传达的重要信息。在外媒看来,冬奥会开幕式的诸多场景书写了“团结”的主题。 《卫报》2月4日称,这是一场“低调但精美的开幕式”,北京冬奥会没有为运动员录制专门的入场音乐,而是精选了19首世界著名古典音乐的选段,“这表达了中国文明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ABC News) 2月5日刊文称,文化与国家的融合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反复出现的主题,最显著的体现是每个国家代表队入场的标语牌被汇集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片巨大的雪花。《纽约时报》2月5日刊文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开幕式是为了重振奥运会的集体精神,来自挪威、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传统强国的运动员,走在来自海地、沙特阿拉伯、乌干达和越南等首次参加冬奥会的国家的选手中间。 在新冠肺炎持续蔓延,地缘政治分裂的大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尤其关注如何将人们团结在一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2月3日抵达北京时发布推文称,奥运会是希望、团结与和平的象征。当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些价值。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表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包容,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每个人尽可能地感受到彼此的连结。” 《纽约时报》引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月4日开幕式中的讲话称,在我们脆弱的世界中,分裂、冲突和不信任正在上升,奥运会正在向世界展示:即使是激烈竞争的对手,也有可能和平和尊重地生活在一起,这是奥运会的使命。(文/老度)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