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天问一号探测器从火星传回的图像—环绕器与火星合影。新华社发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三位航天员在浩瀚太空“出差”……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航天逐梦九天、完成多项壮举,全年发射首次突破50次,继续领跑世界。 2022年,中国航天依然“繁忙”,同样精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日表示,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天问、祝融将探索更多火星奥秘,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将完成首飞……中国人迈向星辰大海的脚步,将走得更快、更稳。 发射飞行数量保持高位 2021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达55次,再创新高并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并全部成功,创造了年度宇航发射总数最多的历史,总发射次数达到并超过400次,成为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2021年,除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外,主要面向商业发射市场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发射4次、由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1次……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队伍更加壮大。 未来,随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火箭重复使用、落区控制、无人值守发射、多星部署等技术的突破,将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实现新跨越。 根据规划,2022年,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将执行首飞任务。作为中国首枚新一代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六甲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跨界合作、无人值守、智能诊断、落点精确”等特点显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表示,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的背后,不仅是发射频率的提升,也是发射能力的提升,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体现。吴燕生说,目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202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徐强介绍,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发射飞行试验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型号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要求高;三是型号批产交付压力大,科研生产转型升级任务重;四是装备体系化发展要求高,体系工作需统筹推进。 六次任务建成空间站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取得五战五捷,中国速度、中国智慧惊艳世界。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快速交会对接;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凯旋; 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 10月16日,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抵达,进行为期半年的在轨驻留“出差”任务。 到目前为止,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成功进行两次出舱,并完成了第一次太空授课。2022年元旦,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上迎接新年的到来。3名航天员录下了祝福视频,叶光富在视频中说,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一定会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今年春节,3名航天员也将在太空中度过。 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根据计划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实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同时问天实验舱还作为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备份舱段,具备出舱活动能力,梦天实验舱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能力;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 届时,中国将正式建成空间站。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具备长期连续载人驻留能力。中国人在太空迎新年、过春节将成为常态。 在未来,中国还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火星探测诞生更多成果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实现了一次任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的三大目标,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将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前,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状态良好。到2021年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完成了既定的90个火星日的科学探测任务。在此期间,位于火星轨道的环绕器主要为火星车进行中继通信,将火星车巡视探测获取的科学数据传回地球。此后,火星车度过了日凌阶段,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据科学家初步认为的古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行驶,开展拓展性巡视探测任务,探寻火星起源与演化之谜的线索。而环绕器则进行了轨道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在开展火星环绕探测的同时,兼顾火星车的中继通信。 今年1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的一组精美图像。图像包含环绕器与火星合影、环绕器局部特写、火星北极冰盖、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火面地貌等内容,展示环绕器、祝融号火星车工作状态及获取的火星表面形态。精彩“上新”的火星图像,让人们对遥远的星球有了更多的认知与好奇。 截至2021年底,中国国家航天局已发布五批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到目前为止,科学家通过对探测数据的研究,陆续发布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说,希望科学家有更充裕的时间,充分挖掘科学探测数据中的科学信息。今年,中国计划召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研究成果交流会,相信其中会有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成果。 张荣桥表示,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是开放的,欢迎有意愿的国家在各个层级上开展合作。火星探测数据研究是接下来的合作重点。 “我们的数据非常丰富,开展合作的空间很大。按照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相关管理规定,探测数据届时会向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各国科学家可通过其主管部门,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联系交流合作事宜。”张荣桥说。(记者 刘峣) 2022全球太空探索看点多(链接) 太空“打卡”更频繁 有人将2021年称为太空旅游元年。有亿万富翁乘太空船进入距地面100千米以内的亚轨道体验失重,有人花高价去国际空间站旅行,也有摄制组上太空拍电影。 今年,预计将有更多人到太空“打卡”。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在展望新兴技术的一篇文章中写道:“2022年的全球自费太空旅客人数有望首次超过公务宇航员人数。” 当前,除了俄罗斯飞船运送太空游客外,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和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等多家企业也在抢占太空旅游先机。 但太空旅游的票价并不“接地气”。维珍银河官网信息显示,该公司将于第四季度启动商业服务,目前太空游每张票价定为45万美元,预订已超700张;蓝色起源首次载人试飞的票价竞拍到一张2800万美元;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载人前往国际空间站,每张“船票”约5500万美元。 月球和深空探测更热闹 近地轨道上,中国载人空间站“天宫”计划于今年竣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中方欢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 在距人类上一次登月半个世纪后,月球又热闹了起来。中国“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月背“探幽寻胜”。美国将于今春开展“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飞行测试,迈出重返月球第一步。俄罗斯拟于7月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重启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40余年的探月计划。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3号”也暂定今年发射,计划将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日本计划今年首次发射月球着陆器。韩国也加入全球探月大军,计划今年利用美国火箭发射一枚月球轨道器。 深空探测同样是热点。俄罗斯与欧洲合作的“火星太空生物学”任务计划于今秋启动,届时将把欧洲第一辆火星车“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送往火星。 此外还有一件大事:9月26日至10月1日间,美国航天局将操纵探测器撞击一颗小行星,以期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此次任务旨在测试所谓行星防御系统,这项技术也具有太空军事应用潜力。 (据新华社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