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比赛间隙清冰。 自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启动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已突破100万,其中18—35岁人群占比超过95%,近两万人将投入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 如今,冬奥志愿者正在测试活动中加速成长,在一系列培训中提高服务技能与水平。在即将到来的冬奥盛会中,志愿者的周到服务、青春激情、温暖笑容将组成最灿烂的底色。 不同岗位 同样精彩 不久前,北京市海淀区2个冬奥场馆的3项“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顺利落幕。在测试活动中,“双奥”场馆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了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战演练。 经过多日的在岗工作,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志愿者赵昕终于可以踏实地睡个好觉。作为交通领域志愿者,她的主要工作是在首都体育馆外引导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不同类别人员到达和离开场馆。 进入11月,北京气温骤降,大风天气频频。对于长时间站在室外服务的志愿者来说,这可是不小的挑战。为了保暖,赵昕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了个严实,团队也增加了轮岗频次,将轮换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尽管寒风凛冽,志愿者的饱满热情、身体状态和服务质量丝毫未受影响。 测试赛开始前是运动员训练日,由于运动员抵达时间不固定,对志愿者服务强度的要求随之增加。为了随时接送到场馆训练的各国选手,赵昕需要在凌晨4点起床,晚上10点多才能返程。 每天早起晚归、无法看到赛场内的精彩瞬间——尽管辛苦,但赵昕觉得“一切都值得”。 “最后一晚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乘坐大巴离开。我们10个志愿者保持着防疫安全距离,向车内挥手告别。运动员也不停地招手、竖起大拇指,我能看到他们的嘴型在说‘谢谢’‘再见’。当时我的心中很是自豪!” 不同岗位,同样精彩。赵昕说,做好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就是为赛事顺利进行贡献一份力量。接下来,她会好好休整一段时间,拿出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 创新志愿者培训模式 11月1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培训“冬奥大讲堂”如约而至。活动中,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语言服务处副处长、语言服务业务领域志愿者经理张阳作为主讲人,与该校400多名冬奥志愿者分享经验。 为了让志愿者在赛会期间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志愿者来源高校各施所长,创新志愿者培训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级本科生刘潇玥说,学校的志愿者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培训内容涵盖体态礼仪、急救知识及疫情防控、心理及情绪管理等内容。 刘潇玥在五棵松体育中心担任媒体运行摄影助理。她说,培训内容很有针对性,能够让她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也能更精准地对接服务对象的需求。 目前,北京冬奥组委已经为志愿者规划了奥林匹克基础知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知应会知识、志愿服务通识、志愿服务技能等4个板块23门必修课程,并提供部分选修课程。 “培训不只是为了提高服务能力,也能加深我们对冰雪运动的了解。科学系统地做好每一步培训,才能更快进入最好的服务状态。”刘潇玥说。 传递奥运志愿情 今年暑假,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最终面试环节的前一天,北京物资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张祉纯一夜未眠。 “面试时,我发挥出了最佳状态。当得知自己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没忍住!我的父母也特别高兴,为我骄傲。”谈及成为冬奥志愿者的感受,张祉纯仍然难掩兴奋。 张祉纯对奥运志愿者的向往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她的父亲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在张祉纯的记忆中,那个夏天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但似乎从不觉得累,抱起她说奥运赛场上的故事,一讲便是一个晚上。 2015年,冬奥会主办权花落北京的一刻,父女俩都非常激动。如今,经过层层选拔与高质量培训,这份奥运志愿情从父亲传到了女儿手中。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交运服务区是张祉纯的服务地点。虽然还没有分配具体岗位,但张祉纯已在心中无数次想象自己穿上志愿者制服的样子。 “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友好与真诚。”张祉纯说。(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24日 第 0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