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需厨房工
编者按: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柯卓英教授指导并推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诗词鉴赏文章,质量上乘,水平专业,欢迎诗词爱好者欣赏。本期刊出詹博琰撰写的: 作者简介: 詹博琰,汉族,1997年11月出生,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人文学院品学兼优奖学金、秋之韵诗歌朗诵大赛三等奖。 摘要:《澹如楼读书》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于二十二岁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康有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具有极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本文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情感特征等三个方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感悟诗人在澹如楼读书时的人生境遇和心路历程。 关键词:《澹如楼读书》;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情感特征
康有为,以发动戊戌变法闻名于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启蒙主义思想家,还是一位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学者,著名的国学大师。这首《澹如楼读书》作于1879年,是一首七言律诗,乃康有为早期创作,收录于《万木草堂诗抄》。以下是诗歌原文: 澹如楼读书 三年不读南朝史,锁艳浓香久懒熏。 偶有遁逃聊学佛,伤於哀乐遂能文。 忏除琦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 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 澹如楼在西樵山北银塘七桧园,是康有为的叔祖建造的。他少时曾在那里读书。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了康有为读书的心得,认为书读的多了,思想和文风都有所变化;颈联和尾联写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但未得到而导致的焦虑、郁闷、忧愁、茫然。此诗熔裁古事,娴于用典,呈现出沉郁悲慨的豪情美。 一、探究诗歌创作背景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康有为生于广东书香世家,承古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其家中居官者颇多。祖父康赞修在给康有为的寄语中写到“画省孤灯官烛冷,书香再世汝应延”。康有为对家族的书香传统颇感自豪,他概括自己的家世“十三世为士,青箱代有编。词应陈世德,传已入先贤。诗是吾家事,文能后世传。清芬尤可诵,惆怅百余年。”[2]在长辈的殷切盼望中,康有为四岁学知识,五岁熟背百余首唐诗,六岁接触儒家经典,“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 康世家族累世为读书人,所以藏书颇多,有澹如楼和两万卷书楼隔亭沼而峙。澹如楼,如诗题所言,是康有为读书学习的地方。“澹如”意为“恬淡貌”。康氏家族为书楼择名“澹如”,是其世代人生经验的总结。功名利禄尤可追,但外物多变易失,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守住恬淡安然的本心,方可得自在。康有为少时便博览群书,然因对八股文反感厌恶,竞屡试不第、学而无功。1876年康有为19岁,应乡试不第,愤学业之无成,在家人引荐下,遂跟随大儒朱九江先生,在九江礼山草堂习“济世经人,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之学。1879年,因康有为拒不参加科考,叔父断其粮草资助,不得已之下康有为返乡回澹如楼。此间结识了张延秋先生,在他的影响下康有为舍弃了科举之路,哀民生之艰难,以经营天下为志,这是他改革思想的启蒙阶段。[3]《澹如楼读书》这首诗,便是在此时所作。 二、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熔裁古事,娴于用典 康有为少时便熟读圣贤经典,于中国古典文学了解颇多。《澹如楼读书》一诗熔裁古事、娴于用典,体现出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诗歌首联“三年不读南朝史,锁艳浓香久懒熏。”此处的“南朝史”指南朝《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这些都是短命王朝的史书。“锁艳浓香”指这些史书内容肤浅,文字华而不实。“懒薰”即懒得读史书。薰,指熏香。旧诗中常用“熏香”比喻读史书。诗人言及自身已多年不读南朝诸多短命王朝的史书,责其内容肤浅、文字华而不实。他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喟叹,一方面是由于他熟读经史、经年累积,能切中肯綮,指出南朝史的弊端;另一方面,诗人自负经纶满腹、才华超绝,却多次入仕无门、报国无望,于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质疑一味沉溺于先贤经典,能否有助于实现报国之志。适时清廷国力日渐衰微,官场却奢靡腐败盛行,康有为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想起读过的诸多史书,只能空自嗟叹。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