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IO DE CHINOS 华侨快报(国际刊号 ISSN 2530-1349)官方网站http://www.laicw.com 新手帮助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注册
国际刊号 ISSN 2530-1349 
西班牙华人网创立于2010年
源自戈雅的故乡——萨拉戈萨

Prensa para extranjeros “独立、公正、即时” 的新闻发布
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 团体会员
国际中文记者联合会 成员 
“一带一路” 文化先行
“海聚推荐”是海外版 官方网站与西班牙华人网《华侨快报》的合作频道,所有文章来自系编辑的推荐发布
传播中国声音,服务世界同胞;弘扬正能量,促侨社进步。
微博 Qzone 人人 贴吧 微信

“奉献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

北京时间:2021-6-24 05:53| 发布者: 海外网| |原作者: 张振|来自: 海外网

海聚推荐栏目所有文章页(简要上方) 赞助商广告位 150欧元/月 广告联系微信:xbyhrw1

一个夏日清晨,阳光薄薄地洒在洁白的雕塑上。雕塑中的人神情专注、眺望远方,他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一位白发老人走近雕塑,举目凝视片刻后,快步朝诊室赶去。他知道,患者在等他。很多患者从全国各地辗转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求助这位老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

刘世钺穿上白大褂,搓搓手指,轻轻翻开患者的眼睑……19岁时,他开始做这个动作。如今,他已92岁,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年纪最大的出诊专家。

近日,记者采访了刘世钺。这位老人头发、眉毛已全白,但面色红润,思路清晰。前不久的一则消息,让老人兴奋不已:党中央决定,2021年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七一”临近,刘世钺即将收到期盼的纪念章。

“纪念章对我是巨大的激励,我是有75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只要我头脑清醒,就会一直工作,把白求恩精神传承下去。”刘世钺说。

有责任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1930年,刘世钺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岩良村。刘世钺的父亲刘和一是一名医生,刘和一在山西省长治市开了一家诊所。年幼的刘世钺并不知道,父亲一直在秘密收治八路军伤员,诊所其实是中共地下情报联络站。他只记得有一天,父亲匆匆把他和母亲送回了岩良村老家。

1938年春天,刘和一穿着八路军军服回到老家,号召乡亲们抗击日寇。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年仅8岁的刘世钺当上了“小八路”,成为八路军129师宣传队的小战士。刘世钺还没有一杆步枪高,写抗日标语够不着,他就提着一大桶白石灰,战士写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有一次,刘世钺跟着宣传队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给伤病员慰问演出。不料,演出还没开始,日军就围了上来。为了掩护伤病员和宣传队,12人的警卫班与日军激烈交火,最后只有1人活了下来……年幼的刘世钺,第一次亲历了战争的惨烈。

“做宣传兵时,有几次我差点儿被敌人抓住。”刘世钺向记者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宣传队在晋中市左权县一个山村慰问演出时,突遇日军搜查。在夜色的掩护下,刘世钺跳进羊圈,趴在羊肚子下面,这才躲过一劫。

但刘世钺的亲人没有这么幸运。他的母亲、两位婶婶、堂姐、堂妹,还有一村几十口人,被日军关在庙里活活烧死了。这就是闻名的岩良村惨案。家仇国恨让刘世钺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1940年,刘世钺奔赴百团大战前线。

年轻的刘世钺经历了苦难,也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时至今日,他仍清晰记得80年前的那个春天。在一次慰问演出时,突然有一股日军气势汹汹地向宣传队扑来,刘世钺和战友们边打边转移,跑了2天2夜才抵达安全的地方,有的同志都饿晕了。

傍晚时分,哨兵发现一匹马和几个人走来,原来是129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钱信忠了解到宣传队的情况后,从马背上拿起一袋小米交给了他们。身后的警卫员提醒说,这是您的口粮。“八路军官兵一家人,现在救急要紧。”说完,钱信忠留下小米就走了。警卫员悄悄告诉宣传队的战士:“钱部长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

1945年,部队送刘世钺去延安学习。1946年,他光荣入党。1947年,刘世钺毕业,随后又因战争亟需医务人员,他被选派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医学院,他勤勉刻苦,一年多后,成为了一名战地实习军医。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这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攻坚战。1949年初,刘世钺和同学们作为实习医生奔赴太原战役前线。他们在密集的炮火中转移伤员,抢救受伤的战士。刘世钺这样描述战争的场面:“头顶上子弹呼啸,炮弹炸起焦土,好几次把我埋住。就在我身旁,一名战友被打飞了下巴……”

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刘世钺奉命带领一个战斗班,到太原城区接管了国民党228医院。

“当年和我一起当兵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有责任替他们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刘世钺说。

要传承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要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

1949年6月,从医学院毕业后,刘世钺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当上了一名眼科医生。在这里,他成为了白求恩精神的继承者。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成立。创办之初缺医少药,更像是个休养所。10个月后,白求恩来了,给医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白求恩倡导创建“规范医院”,一所现代医院的雏形和基础逐渐形成。在白求恩去世54天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卓越贡献,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正式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80多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员把破庙、砖窑当做手术室,把担架、门板当做病床,抢救伤病员。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下,白求恩发明了不少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医疗器械,科学严谨而创新地制定了直接输血法、13步消毒法等先进技术规程。白求恩当年发明创造的医疗器械,现今收藏在该院白求恩纪念馆里。

“要传承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要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刘世钺说。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精益求精”上下工夫。

“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这是人们对眼科手术的比喻。刘世钺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练习手上技艺,就连给蔬菜切片时,他都刻意让每片厚薄一样。白萝卜皮的厚度与眼角膜厚度差不多,于是,刘世钺经常拿白萝卜皮练习缝针。

石家庄市正定县的杨丙仁左眼出现角膜白斑,几乎失明。他多处求医无果,甚至被告知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1973年,杨丙仁找到刘世钺。刘世钺仔细诊断后认为,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可当时医院连最基本的手术显微镜都没有,刘世钺硬是凭着肉眼和20年丰富经验,用了两个多小时,把健康角膜缝合到杨丙仁的眼睛上。

重获光明的杨丙仁激动不已,他几次跑到河北日报社,再三要求刊发一封感谢信。时隔40多年,杨丙仁对信中的每个字仍记忆犹新:“贵院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2018年,杨丙仁在报纸上读到了关于刘世钺的报道,这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回忆。他专程跑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望刘世钺。40多年后再相见,两人都已风华不再,但未变的是杨丙仁依然透亮、清晰的眼角膜,还有医生患者间的深情厚谊。

刘世钺还开创了很多新技术。一位上海患者得了眼睑恶性肿瘤,手术风险很大。刘世钺周密制定手术方案,成功为患者切除了肿瘤,并用异体巩膜代替睑板进行了眼睑再造,既保住了患者眼球,也不损害患者面容。

刘世钺在全国首创泪囊穿刺造影术,先后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3次荣立三等功。他在军区部队和河北省举办多期进修班,带出了200多名技术骨干,很多人成为全国全军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离休27年不离岗,“能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报酬”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也正是刘世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1994年,刘世钺离休。但他离休不离岗,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并且坚持义诊,不要任何报酬。“能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报酬。党和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把我从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培养成为一名眼科主任医师,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停止工作。”刘世钺向记者说。

14年后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刘世钺的生活轨迹。

2008年8月2日,刘世钺和妻子福慧妹像平时一样在菜市场买菜。突然,福慧妹脚下踩空,重重地摔倒了,头直接撞在了坚硬的马路牙子上。

“快让儿子开车,送我到医院!”刘世钺没有想到,这竟是妻子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妻子面部表情痛苦,眼球也挪了位置。当了一辈子军医的刘世钺当时就判断,伤得不轻,可能伤到大脑了!虽然医院及时做了手术,但福慧妹再也没能醒过来,成了植物人。

虽然医院的医疗护理条件相当好,但从此,刘世钺要把很多精力用在照顾妻子上,给妻子洗头、擦身子、唱歌、讲故事。他的皱纹更深了,白发更多了,腰板也没有以前那么直了,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没变——出诊。

患者们照常在诊室里看到了刘世钺。他还是那样细心观察、轻声询问患者病情。遇到老人和孩子,他还会把每个注意事项多重复几遍。从上午8时走进诊室,刘世钺的患者就一个接一个,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直到中午12时看完最后一个患者,老人才停下来喝口水,稍稍休息一会儿。从门诊室到检查室,一上午时间刘世钺要走几十个来回。

“看病拿药,就花了3.8元,比别人看得好,药还不贵。”一位患者说。很多病人拿到刘世钺开的药方后发现,竟然只花了十几块钱,有些病人心里打鼓:“十几块钱能治好病?”刘世钺总是耐心地说:“能用基础药就不开贵药,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钱。”

对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刘世钺坚持一视同仁。他常说,医生看的是病,不是患者的身份。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倡议同事为病人捐款。

2015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党委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人是刘世钺。原来,医院领导体谅刘世钺年纪太大,不再给他安排出诊了。刘世钺在信中写道:“我仍有继续为党做点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门诊诊疗工作,能讲课、能带学生,能和眼科同道共同学习进步。如果领导能允许我继续工作,传承白求恩精神,就是对我最高的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乐。”就这样,刘世钺继续穿上了白大褂。

除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刘世钺的思想也很年轻。他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手机,自己制作幻灯片,每年写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为了更好地跟国外同行交流,老人还一直坚持学习外语。

2016年初,86岁的刘世钺酝酿了一个计划,他给在各个城市的亲人打电话,召集家庭成员回到故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义诊。2016年中秋节,这个大家庭的子孙们,从北京、云南昆明、四川成都、山东青岛等地赶赴岩良村。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变迁,一个“医生大家庭”已经形成。家庭成员里除了刘世钺是著名的眼科专家,还有肾病专家、心脑血管专家、妇科医生、口腔科医生……他们把村党支部会议室当门诊室,免费给乡亲们看病。

如今,刘世钺已离休27年,还是坚持每周六上午出诊。他还带了20多名学生,每天忙着整理材料、写教案。他说:“奉献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24日   第 07 版)


海聚推荐栏目所有文章页(文章下方) 赞助商广告位 100欧元/月 广告联系微信:xbyhrw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海聚推荐栏目所有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方) 赞助商广告位 100欧元/月 广告联系微信:xbyhrw1
留学服务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闭

站长推荐广告位300€/月上一条 /1 下一条


©2009-2016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laicw.com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注册西中文化传媒促进会主办Powered byDiscuz!X3.4DIARIO DE CHINOS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