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家大院庭院内景。 本报记者 严 瑜摄 东莲花村村景。 范健华摄 在云南大理南部的巍山坝子,藏着一座古韵淳厚的侨村——东莲花村。这座历史悠久的回族村子,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由此兴盛的马帮运输声名远扬。20世纪40年代,村里一些马锅头(马帮首领)移居海外,在家乡留下一座座融汇多元文化的居家宅院,静静讲述往昔商贾云集的繁华兴盛。 侨村一度沉寂。然而,有心的马帮后人不忘守护与传承。他们拂去历史尘烟,保护老侨宅,恢复旧风景,寻觅消逝的马帮文化,重现侨村的斑斓色彩。如今,在一片碧绿田畴之中,东莲花村再次“绽放”,漂洋海外的乡亲纷纷回来探亲,天南海北的游人也正慕名而来…… “老侨宅里里外外都是文化” “你看,这块墙砖上有一个回环贯通的中国结图案,是100多年前的赶马人刻的,寓意马帮永远走在茶马古道上,没有尽头。” “再看我们脚下这条方石镶心、卵石铺边的古道,是真正的‘马路’,骡马走在上面不易打滑。过去,马锅头赶马,最爱走这种路。现在,这可是村里仅存的‘化石路’!” 带着记者穿行在东莲花村高低错落的侨宅之间,67岁的张会君几乎能够说出每片砖瓦的门道。这位嗓音宽厚、谈吐斯文的回族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守护身旁的这些侨宅已有15个年头。 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那年,北京、昆明的多批建筑专家陆续来到东莲花村,调研古民居历史文化。张会君在村里小学做了多年校长,熟悉村里情况,便主动提出给专家们做向导。 透过专家的眼睛,张会君“大开眼界”:“没想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老宅,竟然藏着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此之前,张会君只知道,作为曾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东莲花村的老一辈多以赶马为生。民国年间,一些马锅头有了好营生,回村建起阔气的大宅子。后来,部分人外出经商,移居泰国、缅甸等国,成为侨民。宅子空置下来,经年累月,失于维护。 专家来时,不少侨宅摇摇欲坠,成了“危房”。而被历史尘土掩埋的砖瓦柱石,依旧忠实记录着独具一格的马帮文化以及马锅头们走南闯北的足迹。 “抬头看,瞧见那幅文房四宝的泥雕彩画了吗?旁边画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烦面呈马先生’‘印度寄’等文字,一看便是一封海外乡亲寄回的家书。这就是2006年专家来调研时发现的。”张会君抽回思绪,指着“马路”边一座侨宅的外墙装饰,向记者感叹:“那时我才意识到,村里的建筑里里外外都是文化,太珍贵了!” 从那时起,张会君给自己派了一份新工作——收集整理东莲花村马帮文化的历史材料,同时动员村民们一起保护老侨宅。 “回来找记忆的侨胞特别多” 2007年,东莲花村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次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们村能成功入选,靠的正是大大小小数十座侨宅!”张会君高兴之余,也为村里的变化感到欣喜:村里乡亲对老侨宅的保护修缮工作越来越上心,不仅自发成立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设委员会,还将不准乱拆老宅子、不准新建水泥房等保护事项写进村规民约。 “之前,宅子都是铁窗,里面开了幼儿园,乱糟糟的。不像现在,铁窗换回了最初的木花窗,门楣、廊画、阶梯等物件经过修缮,也都恢复成老样子了。”走进马家大院,张会君打量着古色古香的庭院,眼里满是欣慰。 位于东莲花村核心位置的马家大院,建成于1941年,主人马如骥是村里颇有名望的马锅头,20世纪50年代远赴泰国生活。作为东莲花村老侨宅的典范,马家大院在修复之后,保留了大理当地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特色。二楼藻井的多幅彩绘也重现“容颜”,其中既有大理本地的风光名胜,又有往昔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尽显马帮商人的开阔眼界。 踩着嘎吱作响的木阶梯,登上马家大院的碉楼,放眼远眺村子全景,青瓦飞檐造型各异,角楼院落鳞次栉比。 不只是马家大院,这些年,东莲花村里的许多古民居和马家大院一样,“修旧如旧”,变回本来模样。 “近两三年,回村找记忆的海外侨胞特别多,每年都有好几批。”张会君的伯父张子义是村里出国最早的华侨,在泰国清迈侨界颇有名望。“前两年,我伯母近90岁高龄,还专门从海外回来,并把泰国、缅甸等地的族人都召集到这里,开了一个家庭大聚会。看到这些熟悉的宅院保存完好,他们高兴得不得了!” 那次聚会之后没多久,张子义长女张素兰从缅甸寄来一幅亲手绘制的水彩画。近处,映日荷花,接天莲叶;远处,古村宁静,溪水环绕——画的正是东莲花村的景致,画上还有题诗:“游女思乡情满怀,深居缅甸梦回莲”。 如今,迈进马家大院内专设的“侨胞之家”,就能看到这幅远道而来的彩画高高挂在墙上。 “更红火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古村焕发新生。闻讯而来的,不只有故人。 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东莲花村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平整的青石板路将座座侨宅串联起来,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村头还建起一条以民俗文化和清真美食为特色的东莲花清真美食街。2016年,东莲花村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 东莲花村热闹起来了,马帮后人的生活更有滋味了。 “萨瓦迪卡!”走进距离马家大院不远的另一座老侨宅“骐庐”,耳边传来感应门铃发出的泰语问候。“我们这儿能做冬阴功汤、凉拌鸡丝,都是我去泰国学回来的,这可是我们侨村的特色!”马如骥的堂孙马云旺笑脸相迎。这座“骐庐”是他的爷爷马如骐1948年定居泰国前修建的。 几年前,在昆明经营餐馆多年的马云旺被村里召唤回来,在修缮一新的“骐庐”开了东莲花村第一家餐馆。“要让游客留得住,配套设施得跟上,我有开餐馆的经验,可以带头为我们村出份力。” 渐渐地,看到村里人气越来越旺,许多村民自发成为马云旺的“同行”。“现在村里一共有7家餐馆。前两年,我又开了一家客栈,让游客来了既能吃,又能住!”如今,马云旺的生意重心已从昆明彻底搬回了东莲花村。 “生意挺好的,一年挣上十来万,没啥问题!”马宣燕是马如骥的孙媳妇,在马家大院旁开了一间小商铺,卖村里妇女做的手工艺品和缅甸玉石。聊天间隙,前来问价的客人络绎不绝。和记者说到村里其他妇女,她笑道:“都闲不住啦,有自己开餐馆的,有去美食街打工的,还有做手工艺品的,都在忙活呢!” 2020年5月,一场古民居收购首发仪式在马家大院举行。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巍山县委、县政府对东莲花村部分古民居进行收购,之后进行统一管理,强化保护措施,集中开发,进一步提升东莲花村的旅游效能。 “已有30座闲置古民居的户主与政府签订了收购协议。这可是我们村发展旅游的一大步!”张会君也将家里的老宅子拿出来,交给政府打造。说到未来,他朗声笑道:“更红火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本报记者 严 瑜《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7日 第 06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