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在上古籍修复课。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课程有古籍修复、书画装裱,课堂像手工作坊,还有机会修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江苏南京非遗专业学院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技能,成长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锤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教室,如同来到一个手工作坊,时间也仿佛放缓了脚步。 这是江苏省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纸质文物修复课课堂,20多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四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课。为何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如此特别?这要从学校的另一个名字说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 传授技艺,古籍修复走进课堂 “我国现存古籍众多,大量需要修复,然而古籍修复从业者大多年事已高。”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纸质文物修复课的首席教师邱晓刚说,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莫愁中专校长朱国美介绍,学校2001年在全国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起初,校方一度担心专业冷门。没想到,中专班第一年开班招生22人,此后多年都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3年后,学校将其升级为五年一贯制高职班,以便更加全面地融合理论和实操课程。 现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许多学者、修复专家,都陆续走进课堂,为该专业学生授课。古籍修复专业学生王学灵说,自己刚入学时对非遗还很不了解,经过3年多的学习,已经爱上了这个专业。 邱晓刚的助手许继香是莫愁中专第一届古籍修复专业的毕业生,也是纸质文物修复课的主讲老师。“我会先为学生介绍理论,什么叫古籍、破损情况有哪些等。触摸到纸张之前,学生要先观察修复图片,学会制作起子、镊子、浆碗等工具,并掌握传统抄纸的技能。”许继香说。邱晓刚在讲课时,则侧重传授应对脆化、酸化、虫蛀鼠咬等各种损坏的“独门秘籍”。 10多年来,古籍修复专业逐步扩展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下设古籍修复与装帧、书画装裱与修复、陶瓷修复与制作3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将绒花、金箔、云锦等制作技艺搬进课堂。 2017年,南京市以莫愁中专为依托,挂牌成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莫愁中专副校长王燕介绍,学院开设的文物修复类、艺术设计类、市场营销类课程,分别对应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普及推广,构成了职业学校非遗教育的三大板块。 搭建平台,教学实践面向市场 许继香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古籍修复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这个中心如同一个平台,一头连接课堂与教学,一头面向市场。 走进中心,如同走进一个大型手工作坊间。来自贵州博物馆委托的馆藏文物——一批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烈士书籍和家书,由于保存条件所限出现破损残缺。清洗、测试、补齐、剪裁,它们经过一道道程序得以被修复。 该中心除了18名专职修复师外,根据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还会请来行业专家指导,并吸纳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参与,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件文物修复历时一年多。2005年该中心建成以来,已承接修复全国各地文物超过1万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 “非遗保护是活性保护,要留得住更要用得上,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在应用中检验效果。”许继香说,这些实践经验第一时间都应用到了教学中。 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三维软件课上,四年级学生杨玉宸正在设计一款耳麦。在她看来,非遗可以很时尚,帆布包、太阳伞等物品都可以当做创新的对象。 该专业的授课老师王甜甜说:“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以企业项目促学、以赛促学,让教学面向市场。” 这个学期以来,为参加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设计大赛做准备,是穿插于班级教学大纲的重点项目。王甜甜说,同学们思考作品类型,对热销产品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用户研究开发设计,手绘草图,最后用3D打印机将作品打样出来,提交大赛参评。 在王甜甜看来,非遗要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要让年轻人愿意学、喜欢学。因此,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创新。 前景广阔,可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 不久前,位于教学楼一层的“匠园”体验中心迎来了一批参观者。教师武赟昊介绍了非遗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几名学生进行了专业展示。雕版印刷、陶瓷修复、绒花制作的过程,以及师生们创作的文创产品,令参观者啧啧称赞。 这样的参观体验和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学院2020年9月以来已接待上百人次。 一届又一届学生,就是在类似的展示、展演、比赛中,得到学校推荐或被相关单位选中,从而入行工作。“不少同学还未毕业就有去处,就业率近100%。”武赟昊介绍,“同学中就业和深造的比例对半开。深造方式包括全日制的专转本、成人教育的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的专接本等。”王燕说,其中“5+2专转本”在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已打通了上升渠道,职校毕业生可升入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继续攻读。 从事非遗相关的工作,是否需要再深造?不少师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便是古籍修复这样的技术性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积淀,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从事的工作。如今,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5+2专转本”,已有5所对口的省内高校;同时,莫愁中专有申报“3+4”中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教育的资质,古籍与书画修复等专业的对接工作已排上日程,学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 2012届学生王康毕业后进入金陵刻经处工作,已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2013届学生李瑶瑶如今在南京博物院从事纸质文献修复工作……“职业学校培养的非遗专业人才,起步年龄较小、培养时间较长,和高校、企业、院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互为补充。”朱国美介绍,近20年以来,该校已培养了700余名非遗专业人才,其中超过半数仍活跃在这一行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0日 第 11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