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并承诺对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开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负担,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太空探索的长远发展。
资料图: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首次公开亮相。(图/新华社) 3月9日,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根据计划,该科研站将设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成为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消息一出,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英国《卫报》称,中俄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空间合作项目”。 中俄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事件”,向世界清晰释放三重信号。 第一,中俄打开太空国际合作新空间。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就有过大量太空探索实践,1957年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1961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起步虽晚,但成果显著。2019年中国完成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 壮举,2020年中国更是成功将月壤带回地球,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中俄联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确令人期待。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俄两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这与美国2017年推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排他性形成鲜明对比。“阿尔忒弥斯”计划在2024年将宇航员送至月球表面。该计划虽名义上是“国际合作计划”,但却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中国至今没有参与该计划,“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立法禁止与中国在太空项目上进行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指出,由于太空探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进行太空探索的国家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现在,中俄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并承诺对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开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负担,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太空探索的长远发展。 第二,中俄打造科技创新合作新生态。中俄航天合作历史悠久。近30年来,双方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航天合作分委会的机制下,不断深化和扩大合作领域,在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航天电子元器件、空间碎片监测等多个领域已取得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2019年,中俄签署了关于协同实施“嫦娥七号”月球极地探测任务和“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建立联合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中心的合作协定。2020年至2021年举办的中俄科技创新年,预计将实施1000多个合作项目,是两国开展主题年以来最长合作清单。 此次中俄两国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可以说是两国在科技合作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这也使得未来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更为可期。比如,基于全球技术与服务等跨境电商基础设施打造新型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数字走廊”,打造智慧和创新城市等,都将成为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增长点。孙壮志认为,中俄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各具优势,且随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显著,使得中俄两国越来越意识到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中俄两国科技合作起步较早,互补性较强,所以通过此次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打造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新生态,推进中俄两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各领域合作的拉动作用。 第三,“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在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如此重要的项目上展开合作,实际上也是中俄高水平合作的一个缩影。双方的这一合作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互信,拉动双方各领域的全面合作。2021年既是中俄科技合作收官年,也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双方已商定将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世代内涵。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所说,“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世界越是动荡不宁,中俄合作越要坚定前行。两国要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要求。 站在新起点上,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更好地造福中俄两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海外网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