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中国宏观政策如何“平稳转弯”?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夏宾)基层运转还有没有中央财政的“及时雨”?小微企业融资会不会撞上“弹簧门”?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能不能再“发红包”?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拿出了“定心丸”: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 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去年拿出多项特殊举措: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资金直达机制、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提高……快速响应、精准施策,2020年的经济“成绩表”已表明中国正在走出疫情的负面阴影。 “我们不急转弯,不急是一种表现,但弯还是要转的。”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对中新社记者说。在他看来,中国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当经济增长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轨道时,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不宜“一揽子”地照搬沿用,有些可以平稳退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急转弯的宏观政策有三项“总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杨成长说,这就要求宏观政策在该支持的地方不能松,在不能撤的地方需要留,但也要为未来留下政策操作空间,子弹不能一下子打光。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不急转弯”在于两点。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消费领域还未完全恢复,目前仍处在逐步恢复的过程;第二,全球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疫情期间的部分特殊政策还会有所延续。 事实上,转弯“不急”的秘诀就藏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例如,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和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转弯,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常态化直达机制是“不急”。 杨成长称,今年基层财政收入仍较困难,特别是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巩固,中西部地区需要扶持,在此情况下,直达资金解决了地方担忧,这处理好了政策转弯,也保持了政策连续性,在财政上的体现就是“困难缺口往上抬,财力支持向下移”。 再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转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是“不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要跟国际市场保持不断互动,目前国际上仍是宽松状态,如果中国太快收紧,一定会出现风险,同时各部门也应厘清事实真相,让货币政策支持真正有长远竞争力但短期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那些本应淘汰的企业不能因占了疫情政策的“便宜”而得到盲目保护。 “不急转弯、平稳转弯要看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宏观杠杆率。”刘世锦指出,疫情暴发前中国通过防控金融风险等大量工作降低了宏观杠杆率,但去年疫情的特殊环境又让宏观杠杆率出现上升,未来要用平滑的政策过渡衔接,让宏观杠杆率再降下来。 亮起“转向灯”,与市场充分沟通,中国已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政策指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这种既保留一定政策余力、又不急于猛掉头的政策搭配,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理性回归。(完)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