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新内容 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 传统技法 绘出现代风 本报记者 朱 虹 在天津霍庆有年画博物馆的画室里,一排刚画好的仕女图栩栩如生。“传统的杨柳青年画很少单独画仕女,这是我特意为春节创作的。”霍庆有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以产地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而得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7年,霍庆有成为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3个字,是山一样的责任。”霍庆有说。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历史上鼎盛时期“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如今,贴年画的人不多了,霍庆有一直琢磨如何让年画走近现代生活。 传统的杨柳青年画大致分为娃娃类、民俗类等,霍庆有创作的仕女图以传统年画《金玉满堂》中的人物为蓝本,“特色鲜明,线条简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不仅如此,霍庆有还以传统年画题材为蓝本,创作了抗疫主题年画。 在制作程序上,霍庆有也尝试创新,“套色时,以往先套主线后套颜色,难以体现主线的立体感,我改成先套颜色最后套主线,画面线条更加流畅灵动。”这大大增加了制作难度,因为木版年画属于无标记印刷,要对好线版,不偏不歪,完全依靠创作者的经验。手工彩绘是杨柳青年画独有的后期制作工序,霍庆有出版了手绘填色书,“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动笔,在黑白线稿上填色,随着画色丰满,更能感受到年画的美。” 在霍庆有看来,杨柳青年画传递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变。把年画传承好并有所创新,就是他的使命。 青春新动能 90后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兰—— 指尖艺术 绽放年轻态 本报记者 申智林摄 临近春节,江苏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内颇为热闹,非遗苏绣的90后传承人姚兰正忙着招待大家。“我们设计的年礼——‘牛’转乾坤很受欢迎。”姚兰指着金光灿灿的设计样品说:“运用传统的盘金绣,喜气洋洋,希望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姚兰成长于苏绣世家,母亲姚建萍是苏绣国家级传承人。近年来,姚兰感到令全家人引以为傲的苏绣技艺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在母亲的支持下,姚兰坚持学习艺术,加深了对苏绣的理解。 如今,姚兰想做的,是让苏绣成为“为美好生活服务”的产品。“苏绣传承了2000多年,不该只待在博物馆里,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活起来’。”2018年初,姚兰与大学同学李文博、妹妹姚卓等一起成立了新品牌“姚绣”。 “姚绣”主打年轻化、生活化。“我想做年轻人喜欢和消费得起的苏绣产品。”最受欢迎的是一款用苏绣作表盘的腕表,“手表是记录时光的载体,苏绣是凝结时光的艺术,消费者戴在手上也成了非遗的传播者。”如今,“姚绣”团队里集结了10多名青年设计师,苏绣跳出画框,变成手机壳、耳环、笔记本、卡包。他们还设计了很多苏绣教学课程,让更多人在线上线下接触这项技艺。 “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喜欢,也看到了‘设计’在非遗创新发展上的潜力,这给了我们继续坚持的动力。”姚兰充满信心,“新的一年,希望苏绣这门宝贵的手艺能得到更多认可,非遗传承创新继续牛气冲天。” 传播新渠道 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 古老砂器 “触网”圈新粉 本报记者 付明丽 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冠庄村的工作室里,张宏亮正在给新制作的“百年辉煌杯”拍摄短视频。51岁的他出生于陶瓷世家,是国家级非遗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大多数人眼里,砂器只是用来熬药煮粥的砂锅。可张宏亮觉得,要想让更多人看到砂器的独特之美,必须创新。他对原料配方、成型方法、窑温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改良,研发了7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砂器,还复原了一度失传的“薄胎砂锅”烧制工艺。这几年,他尝试结合山西平遥推光漆制作出色泽鲜艳的花瓶、糖果盒等作品,还融合剪纸、刻花等元素改良外观装饰。 为了让年轻人更了解砂器,2019年开始,张宏亮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展示砂器的制作过程,传播砂器文化。不到两年时间,他发布了300多个短视频,做了近70场直播,收获了8万多粉丝。“旋转的韵律”“火的语言”“泥巴的骄傲”……视频的名字凝聚了张宏亮对手艺的热爱,“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砂器的魅力。” 古老砂器也在线上传播中收获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认同。有网友留言说:“普通的泥巴在大师手里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向手艺人致敬!” 张宏亮让平定砂器“触网”的探索,也是乡村手艺人创新传播渠道的缩影。据了解,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持续关注乡村创业者,截至去年11月已发掘和扶持超过100名乡村创业者,培育出57家乡村企业和合作社,累计带动1万多户贫困群众增收。 民俗新表达 瑶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李德仁—— “村晚”舞台 非遗动起来 本报记者 申智林 “红色故事永传颂嘞,溜——喂!”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的“村晚”舞台上,汝城山歌(瑶族山歌)正在彩排,来看节目的村民围在台下叫好。 汝城瑶族山歌是当地百姓在生活和劳作中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上世纪90年代起,爱唱歌的李德仁就有计划地收集保存原生态的唱腔唱词,闲暇时,他常组织山歌队练习。几年前,作为汝城山歌的一种,汝城瑶族山歌被纳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德仁成了瑶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央视频联合举办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沙洲村成为分会场。得知县里在征集节目,李德仁马上报了名。如何利用好向全国展示的机会,让山歌走得更远?李德仁从形式创新上下功夫。“瑶族山歌一般是两个人,至多6个人对唱,基本没有动作。” 李德仁说:“这次的舞台很大,如果只是6个人站在台上会显得很呆板。”为了增强表现力,他们把参演队员增加到10名,并加入采茶、挑水等日常对歌情景的动作。他还请汝城县文化馆理事会副理事长曹霞设计了一套动作,手把手教队员表演。 “现在,我们的山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看到村民们的反应,队员朱裕兰很自豪。 “文化传播也要适应观众需要。”李德仁说。不仅是瑶族山歌,“村晚”舞台上,畲族歌舞、抖糍粑等好几项民俗演出都让人眼前一亮。 “技艺活起来,文化动起来,非遗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李德仁说。(记者 王伟健) 图片自上至下为: 霍庆有在给年画上色。 本报记者 朱 虹摄 姚兰(右)和母亲姚建萍在创作苏绣作品。 资料图片 张宏亮制作的砂漆扁壶组合茶具。 资料图片 湖南郴州沙洲“村晚”上的畲族民俗歌舞表演。 本报记者 申智林摄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4日 第 12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