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处落笔。这封感谢信,折腾了郭煌老汉大半宿。 70岁的他,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师,是铜匠庄的“大秀才”。铜匠庄,隶属甘肃临夏市枹罕镇。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村北这条红水河,成了村上几十户人家的愁肠。河算不上宽,也就10来米。“关键是,地在河对岸,干活极不便。”郭煌说。世世代代,村民们下地,过河全靠蹚。收获的季节,恰好汛期来了,大家只好绕行数里。 上世纪70年代,村里集资买来四根电线杆,架起了一座简易桥。不能行车,只能走人。这在当时,算得上一大进步,乡亲们下地干活轻省不少。 斗转星移半世纪,电线杆风吹日晒日渐老化,安全成了大问题。而且,随着时代进步,别处都已农用机械到地头,可铜匠庄人家,还是延续着一成不变地扛着头下地,挑上粮食回家。 去年5月份,临夏市交通局了解情况后,决定由政府出资为村里架桥。经过50多个昼夜的施工,红水河上终于出现了一座长16米、宽5.5米、可以行车的新桥。 桥通那天,村里高兴得像过年,男女老少在桥上又踩又跳:“瞧,结实着呢,没麻达(没问题)!没麻达!” “这是一座便民桥,也是一座脱贫桥。”郭煌的感谢信上这样写道。 写完信第二天,他给大家念了一遍。一位老汉说,还要补上这么一句:“这是一座幸福桥!”于是,在“幸福桥”旁边,乡亲们摁下了119个红手印。(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30日 第 01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