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回国后,“90后”海归师鹏飞的决定令身边不少人感到意外——他返乡务农,埋头研究起了食用菌种植。 在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独楼马村,种植基地内的香菇一簇簇整齐排列,长势格外喜人。自2017年开始,经过一次次摸索种植,师鹏飞最终选择了容易形成产业链的食用菌香菇,看中的便是它种植无公害又兼具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特点。 如今,由这个海归“新农人”精心打造的食用菌产业园已带动当地6个乡镇的39个食用菌扶贫基地,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供销全产业链,引导贫困户全环节参与,从而拓宽收入渠道。仅2020年,师鹏飞就交出了一份全年带贫3360户次、户均增收6000元的扶贫答卷。造福桑梓,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他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十三五”期间,像师鹏飞这样的一个个海归扶贫身影,构成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留学人才扎根一线、施展所学的独特景深。投身扶贫事业,探索海归自身特点与地方发展相契合的扶贫模式,在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看来,以产业、技术、教育、医疗和金融等5种扶贫模式为抓手,海归可以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生力军,做出更大贡献。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发力点,留学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面对祖国创新发展理念的呼唤,广大海归群体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力量,展示出“中外合璧”的创新驱动力。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达八成。“十三五”期间海归人才的回流热潮,是产业变迁的缩影,也是国内机遇奔涌的生动体现。同时,海归智力回流也迸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为“中国智造”这张名片更添亮丽色彩。 用“遍地开花”来形容今天海归创新创业的成果毫不为过,而在这背后,是各地一份份“筑得良巢引凤来”的诚意。以上海为例,“十三五”期间,上海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7万余人,比“十二五”增加了1倍多,其中80%的海归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位的知名院校。至此,在沪上工作、创业的海归累计已逾20万人。 “十三五”期间,各地引才力度持续加码,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广开渠道,为挖掘海创企业潜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展望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在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下、在多维度创新创业服务的供给下,海归一定能更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紧相系,从而谱写出一曲曲创新创业更恢弘的乐章。(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31日 第 03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