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中心之一“香港科学园”外景 (资料图片)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中央一直将香港作为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区政府看准方向,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多管齐下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在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发表的2020施政报告中,28次提及“创新”,48次提及“科技”。在中央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通力合作、特区政府聚力发展的三重机遇下,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正迈向广阔新天地。 未来经济“新名片” “香港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等。国家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反映出国家对香港的期许,亦为香港带来发展机遇。”香港中华厂商会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认为,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改革发展成就,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会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人流、货物、资金与信息加快流动,香港可从中受惠。 “国家在面对挑战之时,仍然关心及关怀香港,处处为港人打开发展大门,正说明国家是香港最大的靠山。”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新界社团联会理事长陈勇直言,香港各界应积极寻找定位,融入“十四五”规划蓝图,发挥好“核心引擎”的功能。 事实上,香港长期以来都是区域的“创新重镇”,除了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外,金融、商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发达,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完善的市场环境、高度国际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服务业,完全有条件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的繁荣稳定不是必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更要努力争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表示,中央多次在政策、具体举措上支持香港,香港各界应不负国家所望,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投身建设。 “未来5年乃至未来15年,科技创新必将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这为香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舞台。”香港《大公报》日前发表的社评如是说。舆论预测,若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创科中心会成为继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之后,香港又一张崭新名片。 湾区合作新方向 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通力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2年来,一系列促进港澳同内地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无疑为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久前,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还进一步签署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57项具体措施,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进两地创新及科技发展。 “香港现在正处于世界科技创新的比赛之中,并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团队一员。创科产业包括基础科研、应用研发、商品化、市场推广及金融投资多个阶段,犹如一场接力赛,香港在其中可以‘接棒’自身所长的阶段,并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合作,把国际科技中心做到最好。”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香港的科技力量在推动国家创科发展中可发挥独特作用,并可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动力。未来创科局会考虑在大湾区为香港青年寻找创科岗位,让他们了解大湾区的发展,给予年轻人加入创科产业的信心。 尤其是与香港毗邻的深圳,两地能互补互足,强强联手。“香港与深圳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合作方面潜力巨大。香港基础科研能力强,深圳有一批享誉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通过深化合作,两地能在一系列科研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更好地推动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说。 人才引进新计划 人才是创科成功的关键。林郑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建议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动用20亿港元,汇聚更多海内外创科人才。在此之前,特区政府已经启动“重金揽才”模式,过去3年就各项创科人才培训计划投放超过68亿港元。 “香港拥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开放的人才流动体系,可以成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为大湾区延揽、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对于内地来说,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具有比内地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同时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可以为大湾区培养本地化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创新对国家、香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香港与国家在同一条船,当下是香港创科的最大机遇,而创科也是香港的最大希望。”香港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鼓励香港各界主动抢抓发展机遇,这也是香港特区政府聚力发展的方向。林郑月娥日前透露:“过去3年多,通过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区政府高层督导、跨部门协作、千亿元投资,香港的创科发展可说是生机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开启了创科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香港初创企业数量5年内增长了2倍,所聘用的人数增加4倍,有7家科技“独角兽”企业在此落地,创科投资融资大幅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香港要抓住时代机遇,继续保持一直以来的法治精神、不懈奋斗的毅力、不断探索的创意等优势,将积淀多年的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等与区域内各城市分享,创造新时代的湾区奇迹。”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晓峰说。 本报记者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03日第03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