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班牙不限地域工作
本人男,湖北人,30+,身体健康,勤劳肯干,有国内10年电脑手机门店销售经验,踏实稳
叶嘉莹老师的这首《鹧鸪天》,用词特色非常鲜明,从“别故枝”、“垂杨老去”、“秋水”、“寒云”这样的词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写诗作词时会把注意力放到什么事物上——她会注意到绿叶从枝头飘落、杨柳逐渐衰老,秋水萧萧、雁过云间。这些描述,无一不透露出秋天的萧瑟之感。 作者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所描绘的画面,能够让读者仿若亲临现场,这是文学艺术的功能,而文学最难得的功能是具有充分的留白空间,通过不同诗人作家的描述,同一个场景能具有许多种不同的转换。 这也是多重视角的重要性。我们拥有像李白这样的诗人,通过他的视角,我们能看到豁达的人生,被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所感染。我们也拥有苏轼这样的诗人,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也是豪情万丈的。 我们看过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庞大的格局,也多数出自男性词人笔下。但如果我们确定诗词就应该是这样的风格的话,也就意味着诗词世界里女性视角的缺失。创作最忌讳的便是定性,在没有规则准则的时候,很容易创造出好的作品,一旦要求太多,作品便急转直下。 我们能看到在晚唐时期,许多诗歌已经变得晦涩难懂,或许是经历了李白这样的诗人后,艺术境界慢慢越来越高,视角也变得越发单一,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于是慢慢的,诗就向词的形式转变了。 但其实对于词的争议也不在少数,词原先是当时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会谱曲唱出来。因此李清照就批评过苏轼,她认为苏轼写的词不符合音乐节奏的韵律,而周邦彦的词就很好,非常符合音乐的韵律。但我们现在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周邦彦的词比不上苏轼,全部都在规律范围内的诗词都在条条框框之内,少了很多灵动感。 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诗词世界只有一种视角,规定了写诗写词时都需要用一种固定的视角来写,写诗写词也就成了一个格式上的任务,而不是情感的抒发。 男性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可能具有很大的意义,但女性视角也是不可缺失的,女性的委婉,在创作诗词上同样具有不同的意义。 叶嘉莹老师的这首词,在我看来,就是以女性的角度来创作的,毫不避讳传达出女性感叹生活的特征,表达出女性的愁思。 与男女视角差异相同的是成人视角与孩童视角的差异。诗词现在正在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人认为,吟诗作词这么高雅的艺术行为,小孩子怎么能参与其中,但我前些天看新闻,有很多小孩子的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爷爷还活着的时候,这个世界的风雨,都绕过我,向他一个人倾斜。” 如何将诗词创作留在我们身边?首先我们需要不同的视角参与其中,其次我们需要打破陈规。留在身边的条件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出发不畏创作。 三、九月文章老杜诗——秋天应该读杜甫的诗 这首《鹧鸪天》的最后一句,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一句,亦是全诗的点睛之句。“天高风急宜猿啸”,引用自杜甫名诗《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而叶嘉莹老师在最后也将杜甫写入其中——“九月文章老杜诗”,其中的“老杜”,指的就是诗圣杜甫。 提起杜甫,就不免将他与李白相比较。叶嘉莹老师在《叶嘉莹说杜甫诗》中也形容二者为“李白是飞上去的天上的一朵云;杜甫是稳稳当当站在地面上的一座山。” 前面我们也提到,叶嘉莹老师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一定不是轻松欢快的,没有道理在欢快的时候突然感叹“万方多难我何之”,但从最后一句“九月文章老杜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来的是,作者也认同在愁绪万千的时候最能想到的是杜甫的诗,而“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时候也正是最适合读杜甫诗的时机。 自中学起,我们就在背诵不同诗人作品的风格。因此提起李白,就能想到“豪放飘逸”;而提起杜甫,自然而然紧接着的就是“沉郁悲怆”。 从前是不会深入去思考这两种风格形成的原因的,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显而易见。 李白的背后,有一整个盛唐在为他撑腰。我们看当代导演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将极盛时期的唐朝汇聚成具象的画面传达给观众。恢弘大气的长安城,让人拊掌称叹的幻术,画面色彩艳丽非常,但观众看完后回想起来又觉得迷茫,不知该怎么向其他人转述。读李白的诗也是这样的感受,像是隔着一层薄纱,怎么努力都学不来李白独有的恢弘与霸气。 这也让我想起西方非常有名气的作家,“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如果读这本书的原作,会发现作者的副词用的非常多,比喻华丽异常,可读者在合上书后却没有办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主角的形象。 这样一个如痴如幻的盛唐给了李白很充足的底气,使他成为一个不受束缚的写诗天才。他是天上的一朵云,遣词造句都沾着仙气。 但杜甫的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经由盛转衰,威风不再。杜甫的“三吏三别”正是做于此时,因此他的风格被形容为“沉郁悲怆”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他很善于刻画身边的事情,在读的时候也很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开始写国、写家,像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特别想将李白形容为戴上金箍前的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法无天,只要有机会施展才华,可以不顾及场合,也不注重礼教。而杜甫则是带上金箍之后的孙悟空——依然上天入地,但不再恣意妄为。杜甫是规范内的天才,我们并不能说杜甫的诗不如李白,就像后来的孙悟空和以前的孙悟空,通身的本领没有变,变的是他行事的风格,以及考虑事情的态度。李杜二人,才华都是横溢的,只是一个在规范内,一个在规范外罢了。 四、叶嘉莹——须知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 叶嘉莹老师出生于1924年7月的北京。号迦陵,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她精于诗词创作与诗词赏析,视诗词为“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我们喜欢诗词,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身,而是因为诗歌能描绘生活里的浪漫和爱,能给我们带来力量,带来美的感受。 叶嘉莹老师曾说“须知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中国的诗歌,是经历了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 我们读诗写诗,也并不仅仅因为诗歌本身美丽可爱,更因为我们自身的生活需要诗歌的加入。因此春天看到落花的时候能想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秋天看到落叶的时候能想到“叶已经霜别故枝,垂杨老去尚余丝。”美学,被融进这些短小的诗句中,让生活不再显得单调。 参考文献 [1]叶嘉莹.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杨旭峰. 被唐诗和叶嘉莹先生所“感发”[N]. 中华读书报,2019-12-18(010). [3]蒋勋. 蒋勋说宋词.
[M].中信出版社,2014.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