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互联网产业园全景。徐青青摄 大立科技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仪器设备。大立科技供图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杭州高新区成立30年来深耕数字产业,培育出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等众多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打造出产业链条完整、技术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样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前列。 秘诀何在?在杭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敏看来,从创新驱动到创新制胜,杭州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创新之路。 瞄准堵点、聚焦短板,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托在手心,只有硬币大小的正方形元器件,凝聚了大立科技董事长庞惠民“十年磨一剑”的心血。这个不起眼的小小元器件,在疫情防控中立下大功——作为红外热像仪的关键零部件,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测温设备,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以前在红外热成像领域,最关键的探测器全球只有一家供应商。几万元的设备,元器件就占了全部成本的70%以上。”庞惠民说,2003年抗击非典时,公司生产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核心部件完全依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急用时根本买不到。2004年开始,庞惠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卡脖子”技术。 创新的底气除了公司的技术积累,也来自于高新区的支持。“2001年,我们刚从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在几乎没有任何产出的情况下,高新区就批给我们56亩土地,让我们建起了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这是企业当时最需要的。” 做好探测器,需要上百道工序,技术难度很大。“很多道工序的生产设备都是特定的,我们要先把设备造出来,摸索着去做,还要保证每一道工序的成功率,才能实现标准化的器件生产。”庞惠民告诉记者,研发元器件需要高额投入,投入最多时占到企业年利润的一半。在这一过程中,高新区也给予了关键的经费支持,并且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 在高新区的支持下,大立科技先后成功研制出100万像素、200万像素和600万像素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此带来的,是浙江红外产业的集群优势。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科技、大立科技等企业快速投产红外热成像仪,杭州高新区的红外热像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2/3,关联企业产值快速增长。 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产业链条的堵点、短板自主创新,如今杭州高新区已打造出一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体系。 “投得越多、补得越多”,将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着力点 “每年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设立产业扶持资金”——2004年起,修订后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动。 “公司刚成立时,办公环境特别艰苦,坐在机房里写代码,经常能听到顶棚的老鼠乱跑。”宏杉科技总裁杨柳告诉记者,2010年,宏杉科技瞄准存储这个国内信息产业的短板,开始攻关。 “早期我们研发资金有限,多亏了高新区雪中送炭。”杨柳回忆,听说企业遇到困难,高新区主动上门服务,不仅帮助协调了新的办公场所、减免了3年房租,还按照企业研发投入的20%予以资金补助。如今,宏杉科技掌握多项存储核心技术,产品成功运用于中国工商银行、铁路总公司12306结算系统等数据中心。 “投得越多、补得越多”,记者在杭州高新区采访发现,这里将企业的高新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着力点,各项政策扶持体系的重要指标,都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投入,而不是产出和税收。 “生物医药产业投入高、周期长,高新区给了团队全方位的支持。”鸿运华宁(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景书谦告诉记者,企业创办的初衷是“做一款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创新药”。他们提交的项目通过高新区“5050计划”项目评审,拿到了3年的办公场所补贴和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又获得两轮“一企一策”政策的支持。 景书谦说,如今鸿运华宁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竞争力的生物药研发管线,自主研发出多个靶向GPCR抗体候选药,累计在全球申请45项发明专利,离梦想越来越近。 据杭州高新区经信局局长张炬刚介绍,高新区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支持对象以企业为主体,成果转化也以企业为主体,对于选准的企业、产业敢于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持续升级。 “补得越多、投得越多”——高新区的精准支持有力撬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宏杉科技、恒生电子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30%,电子商务、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电子与信息等相关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到两位数。2019年,杭州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7.57件,九成以上来自企业。 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曾经有人评价,杭州高新区的成就,是“忍”出来的。因为能“忍”,高新区耐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因为能“忍”,高新区可以宽容失败,帮助企业成长,坚定不移地支持“明天不一定成功、但后天会灿烂”的技术和产业。 范渊,作为第一个登上全球顶级信息安全大会进行演讲的中国人,2007年回国后选择了在高新区创业,他创办的安恒信息现在已是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知名企业。 从最初不足100平方米的孵化器,到一层楼,再到一栋楼……回顾安恒信息的成长历程,范渊最感谢的就是高新区对于创新生态的营造。“高新区对创新创业和对海外人才的支持政策都非常清晰,我们能够专心投入研发。这里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在区内就能找到优质客户和合作伙伴,产品可以很快落地应用。” 专注于孵化初创企业的杭州枫惠六和桥创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邦认为,杭州高新区最吸引创业者的地方除了好的营商环境,还在于长期形成的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高新区是一个让我再次起飞的地方。”博联科技CEO刘宗孺说,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又携带着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再次来到高新区,当时的心情是忐忑的。“没想到这个项目不仅高分通过评审、拿到500万元启动资金,还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目前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元。” “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才能构筑起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共同推动打通堵点,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王敏表示,创新驱动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也体现在政府政策和服务的创新方面。每当捕捉到企业、项目发出的创新信号,高新区总能快速响应。2011年以来,高新区已连续推出三轮“1+X”产业政策体系并不断升级,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给予差别化政策扶持。 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杭州高新区今年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通过可量化的指标精准构建全周期的企业创新画像。 今年8月,一个名为“上马石”的企业e服务平台在杭州高新区开通。该平台依托高新区城市大脑,以应用数据为支撑,精准连接政府、企业、银行、园区,旨在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参与研发这一系统的范渊表示:“如果说12年前还是1.0时代,那么今天已经进入高新区创新生态的2.0时代。”(本报记者 冯华)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1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