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波兰职业学校学生正在专业技工指导下,在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践。 资料图片 几名德国职业学校学生正在当地工厂实习。 汉堡市政府官方网站供图 一名比利时学生正在职业学校学习烹饪。 资料图片 在日本教育财团旗下的职业学校,学生正在学习服装设计。 日本教育财团供图 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各有特色。日本在精细化方面下足功夫,比利时既重视现代教育又保留古老传承,德国牢牢守住双元制模式,波兰多管齐下加快发展一度沉寂的职业教育……各国政府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 日本 职业培训面向所有劳动者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走在日本各城市街头,烹饪、设计、护理等技能培训课程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完善的职教体系为日本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两大类。为保障职业教育长效运行,日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校园教育层面,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政府陆续颁布《教育基本法》《私立学校法》《学校教育法》等,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职教课程,并建立了国立、公立和私立等不同性质的专门职教机构。此后,《短期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等法律的出台,规范各阶段的职教学校。 在社会培训层面,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职业培训法》,明确公共职教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的分工。1985年,该法案大幅修订,并更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将职教体系的培养对象扩展至所有劳动者,提出终身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 此外,日本法律对于学校、社会、企业内部等不同层面的技能培训机构如何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企业在职教领域如何分工等方面,都有细致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本政府也不断对法律进行调整。 在健全的法律推动下,七十年代,日本基本建立了包括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在内的较完整的职教体系。根据学校类型和学制的不同,学生可获颁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准学士”“专门士”、相当于学士学位的“高度专门士”等学位。 在发展初期,日本职业学校以政府管理为主。五十年代以来,日本的校园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辅助的产学合作机制。该机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由职教学校寻找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另一类先由企业将学生录取为实习生,再与该学生所在的学校探讨合作规划。一些地方职业学校还通过与当地企业开展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等方式,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在面向全民的职业培训方面,日本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设立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等机构,各类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也通过公开讲座、开放学校设施等形式,支持各地居民和中小企业员工的终身职业学习。对于日本大型企业员工而言,公司内部的技能培训是他们的首选。 时至今日,日本仍在不断完善职教体系,使其日益精细化。2019年4月1日,一批“专门职业大学”在日本各地正式开学。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首次设立新的大学类型。专门职业大学设有四年制和二至三年制,分别对毕业生授予“学士(职业)”和“短期大学士(职业)”两种学位。学位中的“职业”标记,是为了明确该学生接受的是基于职业实践知识的综合性培养。专门职业大学要求至少配备40%的实务型教师,学生在校期间有1/3以上的课程为企业实习项目。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2019年,日本全国短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8.6%,专门学校为96.6%,高等专门学校为99.6%,与大学生97.6%的就业率持平。日本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以职教机构日本教育财团为例,该机构旗下的职业学校中,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游戏、设计、美容化妆、动漫插画等专业受到各国留学生的青睐。 (本报东京电) 德国 从职教到就业无缝对接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强 德国以制造业立国,有着尊重和重视技术工人的社会文化。在德国,每年只有不到半数的中学毕业生进入普通大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才是首选。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核心,由企业和学校合作,通过学徒制度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源自中世纪的手工业学徒制。19世纪工业革命后,工业发展产生大量用工需求,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897年,当时的普鲁士王国通过《手工业者保护法》,规定进修学校作为第二课堂,为学徒进行理论培训,确立了现代双元制的雏形。 1969年,联邦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1970年,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成立。这一变革从法律和机构层面,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建立了规范。此后,德国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政策,保证双元制教育始终适应市场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一般为三年制,各地的职业学校近9000家,设有超过300个专业。从木匠、厨师、清洁工到钻石打磨、钢琴制作、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 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德国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德各地,每月都会举办数十场学徒招聘会。学生一般先通过学徒招聘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一边实习一边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需占全部学习时间的70%。学习期间,学生的大部分学费由企业承担。根据工作量,学生还能获得一定工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德国取消了大量展会,但学徒招聘会仍照常举办。双元制的教学方式以市场实际需求为指引,有效避免了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从中长期看,企业培养的学生岗位适配性更高,总体成本远低于社会招聘。因此,德国企业对招聘学徒持积极态度。从西门子、戴姆勒等世界500强公司,到只有数名雇员的小微企业,都与职业学校有着紧密合作。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2019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读人数超过130万人,共有约51.3万人签订了新的学徒合同。另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约有七成的双元制学生毕业即被实习企业留用,实现从职教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德国青年的就业。据统计,德国青年失业率为6.8%,远低于欧盟16.8%的平均水平。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此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也遭遇了挑战。一些年轻人认为技工工作单一枯燥,不愿选择相关职业。从2011年起,双元制学生总数逐年下降,导致一些企业的学徒岗位出现空缺。这一现象引发了德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为吸引更多学生,德国政府顺应工业4.0、数字技术发展等新趋势,推出了相关领域的新专业。同时,德国还出台政策,促进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间的衔接融通,为学生打造更加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路径。 (本报柏林电) 比利时 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并重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牛瑞飞 比利时职业教育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865年,该国第一所职业学校在布鲁塞尔创办。1983年,比利时政府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2014年,该国进一步实施教育改革,强调建立贯穿终身的职教体系,并把职业教育的管理职权下放,由地方教育部门与职业学校自行商定教学内容。 比利时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教育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学生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也可以转到职业教育轨道。对于已经就职的劳动者,每年有120小时的带薪培训时间。据统计,每年约有50%的比利时中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比利时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求他们掌握行业整体趋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等,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紧密,学校对企业的研发项目给予技术支持,企业则招收合作学校的学生,让他们每周能有一天至一天半的时间进行实践。 皮埃尔曾在职业学校接受过为期两年的面包师培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面包店的实习经历。“培训第一年,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烘烤面包,听取顾客意见并加以分析改进。第二年,我们的实习包括参与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和店铺经营等方面。”这段经历让皮埃尔受益至今。他告诉记者,职业学校的学习和实践让他认识到,随着食品机械化制作的不断发展,面包师这一职业的工作范畴不再限于面点烘焙,而是包括了解顾客口味变化、进行原料成本管理、传承企业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据统计,2019年,62%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3个月内实现就业,80%的成年职业培训者在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就业。看到职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一些高校也开办了职业教育课程。例如,近年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陆续开设了259项职业培训项目,学生只要具有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就有资格申请。 在专业职业教育体系蓬勃发展的同时,比利时家族技艺传承的传统也在继续。35岁的吉约姆告诉记者,他的家族企业主营水暖系统修理。从15岁开始,他的父亲每天教他看图纸、熟悉修理工具和维修技术,并带他去工作现场进行实践。尽管没有上过职业学校,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顺利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从17岁开始正式踏入水暖工行业。未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子承父业。在比利时,家族企业占69%,其中77.4%的家族企业规模在10人以下。一些小微家族企业保留传统,通过家庭传帮带的方式,将职业技能代代传承。这也为比利时的职业教育开辟了另一种独特方式。 (本报布鲁塞尔电) 波兰 推动本国职业教育“复兴” 本报驻波兰记者 于 洋 在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一家大型汽车维修中心,一批学生正在专业技工手把手的指导下,进行汽车维修知识学习和实践。这些学生来自华沙第二汽车职业技术高中,这是他们每周例行的学徒培训。每个学期,这家汽修中心都会从该校招收一批学徒。学生在快速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每月还能获得约为正式工人工资一半的津贴。每年,该职业技术高中都向波兰及欧洲各国的汽车生产和维修行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波兰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上世纪三十年代,该国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六七十年代,波兰每年有上百万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成为波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进入八十年代后,波兰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职业教育也遭遇了困顿期。一些民众不再认同原本的职教体系,认为技术工人地位低下。在此背景下,波兰大批实践基地被迫关闭,职业学校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次等学校”。 近年来,由于生育率低、人口流失较严重等原因,专业技术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波兰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职业教育“复兴”再次进入波兰政府的规划视野。2016年,波兰通过新的教育法规,将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波兰政府鼓励本国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教育。中小企业占波兰企业总数近90%,吸纳了约85%的劳动人口。2018年,波兰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案,支持企业和雇主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职教体系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此外,波兰政府还出台专项劳动基金,对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税费补贴,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习津贴。2019年,波兰政府又公布了包括版画、雕塑等21项对该国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列表,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职业教育提供重点补贴。 近年来,波兰职业教育不断开辟跨国交流项目,着力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成为吸引学生的一大特色。目前,波兰有30多所职业教育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例如,近年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建筑工程、设计类等技术专业,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陆续与波兰罗兹技术大学、西里西亚技术大学等多所职业教育院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学生交流协议。 波兰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据波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2019学年,近半数波兰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然而,目前波兰的职业教育仍以汽修、建筑、食品加工等基础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波兰海乌姆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校长托菲尔认为,“未来波兰职业教育的方向是培养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以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工业4.0做好储备。这要求波兰在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两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发展线上线下双轨职业教育体系。” (本报华沙电)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3日 第 17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