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班牙不限地域工作
本人男,湖北人,30+,身体健康,勤劳肯干,有国内10年电脑手机门店销售经验,踏实稳
二、赋、比、兴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歌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见于《诗·大序》中。霍松林在这首《哀溺民》中对赋、比、兴大力运用,借物托情却又明言直陈使得整首诗内容充实且又意蕴无穷。 1.对“赋”手法的运用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抒发感情。诗的第一句就是洪水决堤后诗人的所见所闻,“田园起大波,邱陇翻巨浪”。随后使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来表达他所感受到洪水过后的凄惨,“荒鸡饿树巅,瘦犬溺深巷”。诗人在诗的前半段没有直接说出他的担忧,但是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作者心中的无奈与苦闷借这个景直接抒发了出来。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既然“铺陈其事”了,接下来就是“直言之”。作者诗中写道“天意果何居,小民无故状!可怜四壁屋,乃作千年圹!”通过两个叹句直接将诗人的情绪强烈地表达出来,惋惜自己的居所被洪水破坏以及“四壁屋”作了“千年圹”的无奈。这种直白的抒情方法后句也有体现,如“江山信清美,干戈争揖让。”诗人直抒胸臆指出江山本就应该清美,同时祖国也不应该有战争。全诗通过“赋”的运用,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诗人感情外也可以看出诗人在祖国问题上丝毫不退让的个性,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比”就是现在通常所指的“比喻、譬喻”。霍松林在这首诗中借比的手法,形象化了时局的动乱。例如“汪洋混穹窿,势压洪河壮。”诗人借“汪洋”喻侵华日军的战火,洪水决堤汹涌澎湃但是战争更胜这洪水,形象的讽刺了日军的侵华野心。“鼋鼍喜出没,蛟螭森相向”,这里不仅是为了突出来势汹汹的洪水犹如怪兽一般,更是借“鼋鼍”与“蛟螭”来喻当时企图攻占武汉妄想支配中国的侵华日军。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流离失所再加上当局错误决策导致的洪水决堤使得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战争的憎恨,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当局无能的批判。“荒鸡饿树巅,瘦犬溺深巷”这里的“荒”与“瘦”,“饿”与“溺”描述不仅仅是鸡、犬更暗示了百姓的遭遇,诗人在全诗通过“比”的运用间接的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百姓的同情,从而让整首诗更具深意。 3.对“兴”手法的运用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如诗中开头第一句“田园起大波,邱陇翻巨浪”,诗人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洪水来势汹汹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是对日军自6月武汉会战开始全面的侵华的暗喻,烘托了一种日本侵华深入中国腹地,百姓生活动荡不安的氛围。通过“兴”的运用,我们能够置身其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荡。 三、主题思想 霍松林《哀溺民》一诗思想感情复杂,其中既有对理想抱负的表达,黎民百姓的关怀与同情,又有对和平的向往,更有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等。但同时作者矛盾的情感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必须从诗本身出发去探索其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具体而言,这首《哀溺民》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忧生矛盾之嗟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时候,作者想要效仿古代的霸王来改天换地却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矛盾。无论是花园口决堤的惨案导致上千万国人流离失所,还是日军侵华战争带来的战火硝烟,诗人心中的忧虑已经到达了顶点。虽然诗中写道“天意何果居,小民无故状!”诗人看似无所谓天意,但实际心中还是有不满,尤其感叹号的使用就是在强调这种不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力量的薄弱,无法逆天意。诗的下一句更是写道“可怜四壁屋,乃作千年圹!”诗人在这里可怜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四壁屋,更是所有百姓的四壁屋,都因为战争与洪水不复存在,而句末的感叹号更是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无奈和惋惜。全诗最后“一死等长眠,无因观霸王”更是将诗人的矛盾推向高潮,诗人真的是希望一死等长眠吗?联系全诗上下,诗人看似是消极的,实则还是幻想自己可以如同霸王一般改天换地让江山清美,干戈揖让。但实际随着厦门、合肥、徐州、安庆等地沦陷,日军侵华深入腹地,这种最严峻的时候只是有“小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依靠“霸王”,而是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和祖国。另一方面诗人也是借此用来嘲讽当局将自己当做“霸王”妄想借洪水阻止战争的狂妄和自大,诗人表达了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民众作为一展宏图的垫脚石的信念。 2.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1938年正值日军全面侵华,爪牙深入中国腹地。与此同时,又因当局的错误决定,造成了人为的花园口决堤惨案。战争、混乱的当局以及洪水灾害让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例如“荒鸡饿树巅,瘦犬溺深巷”中诗人借“鸡”“犬”形象寓意当时百姓的状况,通过反用意象讽刺了社会的黑暗。“鼋鼍喜出没,蛟螭森相向”更是讽刺、批判意味深重,诗人认为神话中的怪兽才能造成如此的黑暗和动乱,深切的表达了自己对侵华日军的憎恨和厌恶以及对当局为战争不顾百姓错误决策的批判。“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后世对于花园口决堤事件的是非争议颇多,但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是毋容置疑的,直至今日战争和平观从未摒弃。 3.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 作者的爱国情怀始终贯穿在整首诗中。除了一些隐寓,作者还运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发出“江山信清美,干戈争揖让”的感叹和美好希冀。作者身处乱世,面对着战争和洪水甚至自己的“四壁屋”作了“千年圹”却始终心系百姓。作者因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江山信清美”,因为渴望祖国和平所以希望“干戈争揖让”,这种心系天下、情哀万民的爱国情怀使这首《哀溺民》的思想又上升了另一个高度。 霍松林先生的这首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实的描绘出一个不容忘却的历史。缤纷的意象与直抒胸臆的表达等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深切的表达了作者心系天下、情哀万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时至今日,勿忘国耻,让我们以史为鉴,砥砺前进! 参考文献: [1]陈鹏程.犬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功用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犬意象[J].焦作大学学报,2008(01). [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曾永成.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J].中华文化论坛,2016(01). [4]罗坚.论赋比兴的叙事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9(04).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