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大家好
编者按: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柯卓英教授指导并推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诗词鉴赏文章,质量上乘,水平专业,欢迎诗词爱好者欣赏。本期刊出孙琳华撰写的:
从《八百壮士颂》看霍松林先生抗战诗的写作特点 作者简介: 孙琳华,西安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赴泰汉语志愿者储备人员,曾担任某公司韩国成员的汉语教师,教授《汉语口语速成》这门课程,并主办“迎中秋”等文化活动,热爱书法、刺绣等,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 摘要:霍松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对当代中华诗词的影响巨大。霍老先生的抗战诗是对中国近代史的真实写照,同时这位抗战老作家也有“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称号。本文通过对霍松林先生《八百壮士颂》七古的分析鉴赏,以小见大,来总结霍老先生抗战诗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霍松林先生;《八百壮士颂》;写作特点 霍先生的诗词创作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早期的诗词创作就与国家命运相连。知识分子是本民族精神领域的代表,这句话在霍先生的抗战作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霍松林先生笔下的《八百壮士颂》,通过简单的叙事手法的描述,还原当时场景,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热血澎湃的抗日豪情,也能感受到诗词的民族大气,这也是霍先生独特的写作技巧的体现。本文以《八百壮士颂》为例,从时代背景出发,来分析霍先生抗战诗的写作特点。 八百壮士颂 “中国不会亡”,歌声传四方。八百壮士守沪渎,七层楼上布严防。倭贼冲锋怒潮涌,壮士杀贼如杀羊。倭贼轰楼开万炮,壮士凭窗发神枪。倭贼凌空掷巨弹,壮士穿云射天狼。倭贼围困断给养,市民隔岸投干粮。倭贼纵火火焰张,壮士举旗旗飘扬。激战四昼夜,愈战愈坚强。热血洒尽不投降,以身许国何慨慷!堂堂壮士,壮士堂堂。四夷望汝正冠裳,中华赖汝扬国光。士气为之振,民气为之张。八百壮士作榜样,一曲颂歌传四方。颂歌传四方,“中国不会亡”!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一、内容分析 《八百壮士颂》,以叙事的手法,铺平直述,来讲述四行仓库之战的事件经过。通篇仅仅只用了174字,把事件的始末交代得一清二楚,字里行间都能传达出四行战士与爱国群众的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诗篇不加雕饰,却掷地有声。 全文从歌声“中国不会亡”来开篇,既显示了奋战士兵的坚定信念,也奠定了全文高亢的基调。接着第二句拉开序幕,“八百将士守沪渎,七层楼上布严防”。回顾这段历史的开端,蒋介石原本想派整个88师来完成,但是受到了孙元良的反对,便改令只留下一个营的兵力,但是对外号称还是一个团的兵力,真正的“八百壮士”,在经过蕰藻浜一战,进入四行仓库的仅有400余人,而“七层楼上布严防”则是战前准备工作,在忘情的《“八百壮士”的抗日壮歌——四行仓库之战的台前幕后》中写道,谢晋元做完战前动员之后,依据四行仓库的特殊构造,层层布防,底层门窗堵死,二层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利投弹射击,并且将几万包粮食、牛皮、丝茧拖至墙边,有5到10米厚,以加强外墙;四层五层材料不足,没做过多的加;第五层作为制高点,主要用于对外观察;同时切断电源,防止敌人利用电线纵火。[[i]]在《八百壮士颂》中用“倭贼”来形容日军,通过“倭贼冲锋怒潮涌”说明了日军将要朝着四行车库进犯的举动,然而,“壮士杀贼如杀羊”也形容了敌军来犯时,我军英勇就战、冲锋陷阵的战略表现。 “倭贼轰楼开万炮,壮士凭窗发神枪。倭贼凌空掷巨弹,壮士穿云射天狼。”在陆军的《谢晋元——“八百壮士守四行”之抗日英雄》中这样写道:“10月27日晨,第一股日军开始向四行仓库进攻。当日军接近四行仓库时,谢晋元安排在四周民房、地堡内的枪手以及楼顶的机枪手一齐开火,短短十多分钟,27名日军就被打死。当天下午,又一队日军在战车掩护下再次向四行仓库袭来。埋伏在民房中的机枪手再次向日军猛烈扫射,一名张姓士兵以集束炸弹炸毁日军战车,壮烈牺牲。失去战车掩护的日军纷纷向仓库墙脚靠拢,守卫在楼顶的我军士兵发现后,立即扔下手榴弹,日军被炸死炸伤几十人,其余日军溃散而逃。”[[ii]]淞沪战场的最后一支中国军队,以蝼蚁筑墙的魄力来应对来势汹汹的湖水猛兽,苏州河畔的租界内的市民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为最后一支队伍加油呐喊,鼓掌助威。在当时士气低迷的上海来说,这样奇特的战场无疑让全体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精神为之一振!也正是由于这种行为鼓舞了国民士气,才有了接下来这一句“倭贼围困断给养,市民隔岸投干粮”。忘情在文章中提到,“到28日,四行仓库守军给养耗尽,希望外界“接济糖盐各五百磅,光饼五万枚,以利在坚守一周”的口信。上海商会、市救济会、市慰问会闻讯紧急行动起来筹措物资,并与租界工部局交涉。10月28日深夜,三辆满载上海社会各界筹集的食物、麻绳、麻袋以及两面巨大的国旗及旗杆的车辆,按工部局制定的路线行进,驶过新垃圾桥进入四行仓库卸货。”[[iii]]说起国旗,就必须得提到一人,护旗女豪杰——杨惠敏。在《杨惠敏与“八百壮士”》中写道,“10月28日夜间,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自公共租界出发成功泳渡苏州河,获得谢晋元的接见并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iv]]霍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评价杨惠敏为“壮士”,她的勇敢也同样与坚守的“八百壮士”一样,让人为她慨歌。这样的场面在霍老先生笔下熠熠生辉——倭贼纵火火焰张,壮士举旗旗飘扬。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