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外网记者探访位于京郊的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培训基地,采访多名维和官兵,近距离感受中国蓝盔的风采与家国情怀。
海外网9月18日电 “一去万里为家国”,今年,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30个年头。近日,海外网记者探访位于京郊的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培训基地,采访多名维和官兵,近距离感受中国蓝盔的风采与家国情怀。 管竹淼(海外网 范志豪 摄) 直面生死 “刚回国,营区就有人牺牲了” 2015年5月,25岁的南方妹子管竹淼踏上了西非国家马里的土地,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出国。在此之前,她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以法语翻译的身份,加入了中国第3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 管竹淼所在的营区,位于马里东部加奥,紧邻撒哈拉沙漠。对她首当其冲的挑战,莫过于难以想象的恶劣气候:整个联合国超级营地围着一口大井吃水,不同国家的汽车,为运水排起长龙;沙尘肆虐,平时手机信号就不稳定,跟家人打个电话都要跑上老远,若赶上沙尘暴天气,会直接失联。 更令人神经紧绷的是这里时刻面临的危险。管竹淼回忆道,2015年圣诞节前夕,马里北部安全局势恶化,联马团(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稳定特派团)东战区多次发布可能发生针对营区的袭击预警。“连续几天,我们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进入掩体里躲避。” 还有一次,管竹淼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2016年5月,她结束为期一年的任务回国。但前脚刚走就传来噩耗:为阻止汽车炸弹冲入营区,第4批赴马里维和的中国蓝盔战士申亮亮,在爆炸瞬间将战友推开,英勇牺牲。时至今日,回想此事,管竹淼依然唏嘘不已,“我们刚回国4天,时间那么短,还是我们待过的营区。当时挺后怕的。和平实在太可贵了。” 朱四强(海外网 范志豪 摄) 传递友谊 “用二战输血方式,救友军一命” “非常凶险复杂!”谈及今年1月的一次救治行动,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副指挥长兼医疗分队队长朱四强印象深刻。 “1名多哥的维和警察遭遇路边炸弹袭击,爆炸当量很大,他坐在防弹的装甲车里,仍然把小腿骨炸缺了一节。”当时,朱四强团队负责的,是对伤者进行基本的救治,然后送往大后方医院,保住其生命和肢体。 然而,第二次出征马里、医疗经验丰富的朱四强,还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由于多起爆炸同时发生,伤员较多,整个马里加奥大区的血库全部告罄。加上黄沙漫天,运输支援物资的飞机也进不来。“一个伤员躺在你的病床上,眼瞅着用不上血,他可能腿要截掉,或者生命都保不住!”朱四强着急了。 紧要关头,他沉着应对、多面协调,分别与马里首都医疗部门、伤员所在国多哥,以及空中管理部门联系用血,但因为天气恶劣,谁也没有办法。眼看着伤者血色素下降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朱四强果断下定决心,启动一个在国内设计的紧急预案:放弃安全、通用的成分输血方式,采取人对人直接输血。“这是二战时的原始方式,法律上也不提倡,但这个时候,无论多大的风险,我们也要把血给他输上,否则命都保不住。最后,这位军人保住了命又保住了腿。”说到这里,朱四强面露自豪。 蔡辉(海外网 范志豪 摄) 30年维和 “中国出钱出人,也出方案和智慧” 自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以来,峥嵘岁月30年期间,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高级教官蔡辉,也是中国蓝盔中的一员,从2007年首次出征,到2016年年底回国,漫漫十年跨度里,他肩负守护和平的使命,先后4次参加刚果(金)、马里维和行动。 回顾中国军队维和30年,蔡辉说,“中国维和部队有了巨大的、可喜的发展变化。”他表示,一方面,中国为维和行动贡献的力量越来越大,如今任务已经覆盖工程、医疗、运输以及安全部队提供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近些年,中国大量参与到联合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方面,包括《联合国维和军事情报手册》《联合国维和工兵分队手册》的编写等等。 “这说明我们中国参与联合行动,不光在是出人、出钱、出力、出装备,我们现在也发展到了出思想、出方案、出智慧。”蔡辉总结道。(海外网 刘强)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