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新美(左)与球友打球间隙,在球场边休息。 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有一座小有名气的侨村——廖家寨。自清朝年间起,为了谋生,廖家寨人赶着马帮运送货物,往来中缅之间,不少人因此旅居缅甸。如今,全寨1450人,超过半数是归侨侨眷,并仍与远在缅甸的亲友保持密切联系。 这些年,外出谋生依然是大多数廖家寨人的选择,不过寨子里一点也不冷清。留在家中的老倌(老汉)老奶身体棒,精神好,舒心爽朗的笑声时时可闻。为什么?且跟记者去看个究竟。 让老倌老奶动起来 下午3点多,廖家寨的门球场内不时传出球杆击球的清脆响声。走近一瞧,场上挥杆的,场下观望的,竟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倌老奶。粗略一数,有近20人。 “这些老人都是我们廖家寨门球队的队员。现在队里总共有38人,好几位都80多岁啦!”说话的是廖耀昌,廖家寨村民,刚过花甲之年。 廖家寨竟有门球队,队员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面对记者的好奇,廖耀昌作为这支老年门球队的创建者,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 2016年,龙陵县举办老年人运动会,廖家寨组队参赛,报的项目是门球和太极。作为领队,廖耀昌那时也是第一次接触门球。“一边比一边学,我发现,这个运动既不累人,又能锻炼四肢,很适合60岁以上的老人。”廖耀昌想到了廖家寨的老人们。这些年,多数年轻人外出打拼,留下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倌老奶守着寨子。 “现在生活这么好,得让老人们过得更有幸福感!”廖耀昌决定,回寨子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带大家动起来!没曾想,听他一说,寨子里的老人都跃跃欲试,一下就报名了20多人。 2017年,廖耀昌与村民小组商量,将寨子里废弃不用的小学校舍拆除,新建了一片露天门球场。2018年,村里又整合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多笔资金以及旅缅侨胞的捐款,修建了门球场的围墙与挡雨棚。这下,老倌老奶们打球就不怕日晒雨淋了。 “你看,这是我丈母娘,83岁了,是门球队最早的队员之一。”顺着廖耀昌手指的方向望去,球场边,一位头戴草帽的奶奶正健步走下球场,将手中的球棒递给另一位老伙伴,红润的脸上堆满了笑。 “刚打完一局,好玩着呢!”老奶奶名叫郭新美,是一位缅甸归侨。和记者聊起自己的日常作息,她笑言,自己几乎一天都“泡”在球场。“每天早晨8点多吃过早饭就来打球了,中午回家吃顿晌午饭,下午2点多再来,打到天黑嘛!” 在廖家寨,像郭新美这样“痴迷”打球的老人不在少数。“大家都喜欢打呢,来晚了都没球棒。”郭新美边说边指着球场上另一个矫健的身影:“那是杨才美,家里也有亲戚在缅甸。她年轻,才70岁,是我们队的主力。今天上午还去集镇赶集呢,一回来吃了午饭就又赶着来打球啰!” 小村寨变了大模样 “走,去我家坐坐嘛!不远,四五分钟就能走到。”见场上两队打得正酣,郭新美拉起记者,招呼去她家做客。她与老伴住在小儿子一家5年前新修的小院里。平常,儿子在外做生意,家中就老两口。 走进庭院,一栋二层小洋楼宽敞气派,刷着黄漆的木制装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郭新美的老伴黄云昌正坐在院子阴凉处,埋首编织一只竹筲箕,细长的竹条在他手中左插右穿,不一会儿就有了大致轮廓。 “奶奶总拉爷爷一起打门球,但他爱静又手巧,喜欢在家编竹具。”同行的孙媳妇邵丽仙从外村嫁来已有10年,和两位老人住得很近,时常走动。在她印象里,老两口一直身体硬朗,平日里自己扛着锄头挖地、种菜。“爷爷80多岁了,一到夏天还能洗凉水澡呢!” 郭新美领着记者在家转了一圈。看到厨房灶台上放着中午没吃完的一盘卤猪头肉和一盘辣子炒肉,她不好意思地笑道:“中午赶着去打球,匆匆忙忙的,都没顾上收拾。”屋梁上还挂着四五只腌制火腿。“这只是小儿媳家的,那只是二儿媳家的,都先挂在我这儿,要吃了就来拿。” 聊到吃食,郭新美忍不住感叹,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别的不提,就说家里养的这六七只鸡,我都是用菜和面拌成糊糊来喂,以前这些哪能给鸡吃,都只舍得喂孩子。” “爷爷奶奶家这日子,在廖家寨还不算最好的。”邵丽仙是廖家寨所属的勐冒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熟悉寨子里的每家每户。听她说,过去廖家寨人的日子不好过。因为地处高海拔冷凉山区,相对气温低,人均耕地少,这里的水稻产量不抵热区产量的一半,更别提种植经济作物了。 “这几年,村里搞脱贫攻坚,对有能力的劳动力,就引导外出务工。对留在寨子里的村民,乡里又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带来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新品种,领着大家一起发展肉牛产业,一头牛就能卖上万元。”邵丽仙说。靠着就业扶持与产业发展一道发力,2016年勐冒社区整体脱贫出列。去年,廖家寨最后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寨子里充满了笑声 日子好了,寨子里老倌老奶的乐子更多了,精神头更足了。 “以前,老年人没事干,就只能靠着墙头晒太阳闲白话,哪像我们现在,还能聚在一起打球锻炼。现在身体好呢,哪都不疼!”聊到门球,郭新美的脸上又笑成一朵花。 作为门球队的“元老级”球员,郭新美眼见着球队规模越来越大,寨子里的许多老人与她一样,因为门球而尝到生活更美的滋味。 “和我们一起打球的杨玉珍,虽然她听不见我们说话,但是特别聪明,我们一指方向,她就知道怎么打。”郭新美说到的杨玉珍,也是廖家寨村民,今年70岁,是聋哑人。过去,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女儿远嫁了,儿子不听话,她成天在家闷着,很少出门。两年前,门球队的队员们鼓励她一起来打球散心,村里还给她安排了一份保洁工作。渐渐的,杨玉珍脸上的笑容多了,隔三岔五就能在球场见到她的身影。 而今的廖家寨充满笑声与活力。2018年,门球场边的平房改建成了乒乓球室,对面还立起了篮球架。年轻人外出打拼事业,留在村里的老人也闲不住,就约在球场小试身手。等到太阳落了山,附近的农民文化大院里又会响起欢快的音乐,五六十岁的村民自发聚拢而来,跳起广场舞,享受属于他们的“夜生活”。 “有时候,奶奶看着心痒,也跟着去跳!”邵丽仙笑说,寨子里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时间一到,心就跳,拿着球棒就想打门球;音乐一响,脚底板就痒,就想跟着节拍跳舞。” 除了门球队,廖家寨还有一支40多人的“草根剧团”,经常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每到春节,大年三十举办门球赛、正月初一举办“小春晚”成了廖家寨特有的传统。就连远在缅甸的廖家寨乡亲都有所耳闻,向往不已。 去年春节,旅居缅甸皎白的廖忠育老先生回乡过年,正好赶上寨子里的“小春晚”。在一片喝彩声中,年逾古稀的廖忠育登台演唱了一首《赶马调》,那是他年幼时曾经当过“马锅头”的父亲教他唱的。站在台上,想到当年父辈远赴异国他乡谋生的艰辛,再看如今廖家寨人一双双笑盈盈的眼睛,廖忠育动情地说:“看到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打心眼里替大家高兴!”(记者 严 瑜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26日 第 06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