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可河掠影。玛可河林业局供图 冯智鹏给林木幼苗除草。记者 贾丰丰摄 卡日土保在巡山。记者 贾丰丰摄 核心阅读 位于青海班玛县的玛可河林区,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也是三江源区域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 育苗、观测、管护……这里,有一群年轻人,生活在林场、工作在林场。从青海省的木材基地,到省重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玛可河林区的转变中,他们尽了一份力。 在青海境内,大渡河被称为玛可河。 大河两岸,山高谷深,层峦叠翠,这里就是三江源区域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玛可河林场。 平均海拔3100米,面积超过10万公顷,这里原是全省的木材基地,现已成为省重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在这里,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头枕玛可浪,相伴松山涛,用青春把玛可河林场这颗青藏高原上的“绿宝石”擦得越来越亮。 9:00 麦浪沟 管护员卡日土保,30岁 9公里巡线路 备齐风干的牛肉、拌好的糍粑,还有防晒的帽子、墨镜……卡日土保一天的工作,就在妻子贴心的叮咛中开始了。 今年30岁的卡日土保,是玛可河林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他中等个头,头发自来卷,黝黑的面庞上挂着爽朗的笑容,粗壮的手臂显得格外有力。 卡日土保已经工作9年了。“喏!这就是我负责的地方。”搭上卡日土保的摩托,记者来到了他负责巡护的区域——麦浪沟。阳光透过高耸的云杉洒下来,林中传来阵阵鸟鸣。没走几步,人就喘不上气来。抬头一看,卡日土保却已经在高处,正给一棵圆柏“体检”。 “森林管护防火、病虫害预防报告、野生动植物监测等,都是我的工作职责。”谈起工作,有点内向的卡日土保打开了话匣子,“我相信,树跟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会生病,也需要关爱,它们像群沉默的朋友”。 生于斯、长于斯,卡日土保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在班玛县,由村子承包林地、村民共同保护的“社区共管模式”逐渐成熟,卡日土保的父母也都参与其中。“每天光是看着这青山绿水,心里都舒坦。”卡日土保感叹。 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往山顶,仿佛一根根经络遍布林场。“这都是我们管护员和乡亲们共同踩出来的。”卡日土保指着脚下的路说:“现在还好。到冬天,踏雪巡护,一趟下来,衣服外面结冰、里头出汗,眼睫毛上都是雪花。即便这样,管护员们还是坚持每天巡护,因为只有走一趟,心里才踏实。” 在玛可河林场,有233名像卡日土保一样的管护员,其中30岁以下的约占30%。每人每天大约走9公里山路,每年工作300天以上,巡护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有枯燥寂寞,也有欢声笑语。临近晌午,大家找块空地拿出食物,围坐一圈吃饭、唱歌,兴致高了,还有人跳起了锅庄。卡日土保拿出手机,录了一段视频传给妻子,伴着电话那头的笑声,大家继续踏上了巡护的路。 14:00 灯塔乡 “保育员”张启成,30岁 5个笔记本 午后的阳光颇有几分毒辣。沿着玛可河一路往下,4米多宽的小路上,滚石、滑坡的痕迹随处可见。来到灯塔乡,张启成开始例行的野外调查。 “刚来的时候怕,现在已经习惯了。”绿色皮卡里说话的这位小伙子,叫张启成,是玛可河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一名队员。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广西种过速生林,在西宁干过园林绿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玛可河林场,今年已经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四个年头。 “从西宁出发,大车颠簸了17个小时才到林场,路上一个急转弯,行李铺盖都被甩到河里,我当场没忍住就哭了。”回忆起第一次来玛可河林场时的情形,张启成笑了起来,“到林场后,同事们的热情消解了失落。特别是第二天早上一睁眼看见巍峨连绵的青山、高耸入云的古树……玛可河畔一下子吸引了我”。 克服了想走的冲动,把寂寞转化成热情,很快,林学专业出身的张启成就找到了用武之地。野外调查、作业设计、方案编制,从理论到实践,从新手到行家,张启成有自己的感受:“这里真的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宝库,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更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如今,他对林场里各片区的树种及生长情况了如指掌,5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了青春,也记录了成长。 查看地形、标准测量、乔灌草调查……这些专业名词已经占据了张启成的生活。“我的工作就两个方面:一是为植树造林做好前期准备,二是观测已栽植树木的生长情况。前者好比先遣队,后者类似保育员,为的都是让树林长得更好、更健康。”他说。 如今,林场里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正式职工达72人,占员工总数近一半。思维的碰撞,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2017年至今,玛可河林场生移栽苗总量从40万株提升至400万株,新育苗保存率从30%提升至85%,林场营造林工程的质量实现突破。但对张启成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止于此。 之前,玛可河两岸的居民以伐木为生,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人与林的关系极度紧张。“而现在,每年5月,植树季一到,当地的植树工人们全家上阵,平日里人烟稀少的山谷中热火朝天,那场面像盛大的节日。”张启成摸摸头,笑着说:“我相信,家家参与、人人动手,这样的植树更有意义。” 20:00 温室大棚 育苗人冯智鹏,29岁 百万株幼苗 8月的青海南部地区,天黑得很晚。夕阳热烈地燃烧着,玛可河林场的大院,迎来了一天中的欢乐时刻。 篮球场上,抢断、投篮,激战正酣;办公楼前的广场上,欢快的音乐伴着旋转的舞步,锅庄是姑娘们的最爱……如果这些是激情最直接的表达,那么智能温室里,则有对激情的另一种诠释。 温度调节、墒情测试、长势记录……29岁的冯智鹏正加班加点,观测一批自主培育的树苗。一个个纸杯大的穴盘内,卫茅、冷杉、四川丁香的幼苗正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的育苗基地,近百万株未来的参天大树在这里迈出成长的第一步。”冯智鹏自豪地介绍。 玛可河地区海拔较高,可选择栽植的树种少,从外地移植的树种成活难度大,所以,自主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玛可河林业局营林部展开科研攻关,从川西云杉母树林研究,到鳞皮云杉播种育苗技术突破;从低效灌木林更新改造,到果洛野生种子植物比较……如今,高原造林的关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玛可河林业局营林部部长马应龙告诉记者:“2014年至今,我们年出圃的优质上山苗从10万株提升至90万株;各类苗木库存量从300万株提升至1400万株。这个成绩离不开这些年轻人的贡献,他们是绝对的主力。” 说着,马应龙带记者来到另一处大棚里——川贝种植基地。“作为中药材,川贝吸引了许多居民采挖,林场植被受到很大影响。后来,我们决定建一个川贝种植基地。把种子无偿分发给当地群众,这样既能减少采挖对植被的影响,还能帮他们致富,一举两得!”马应龙介绍,“目前,川贝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亩,预计在未来5年内,就可以实现推广。” 结束一天的采访,走出川贝种植大棚,天色已经暗淡。远处宿舍楼上的点点灯光透过玻璃,照亮了林场的路,仿佛也照亮了背后的山。(记者 姜峰 贾丰丰)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