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焦上半年中国经济,本报7月17日起,围绕GDP、投资、农业、就业、工业、外贸、区域经济、消费、央企等话题推出“年中经济观察”系列报道。为进一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走势,本报记者联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近日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这里推出该系列报道最后一篇,回应海内外读者的关切。 记者: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出炉,二季度GDP增速3.2%,较一季度-6.8%而言,是转负为正的回升。有外媒说,全球防疫形势严峻之际,中国这一经济表现可圈可点。您怎么看? 李稻葵:二季度GDP增速转负为正,无疑有重要意义。 抗疫期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首先“转正”,既利于自身发展,更提振全球市场信心,且这一翻转主要靠内生力量而非外部市场拉动。 一边抗疫,一边恢复经济,离不开“精准溯源、精准防控”,即精确到社区、小区甚至个人。新发地市场突发疫情后,北京最大限度地把病患流动限制在本地,没让全国跟着“吃药”。正是这套方法,既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避免疫情卷土重来。 目前来看,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即新冠病毒发生烈性突变,即便将外防输入的压力考虑在内,中国经济的负面扰动因素也会更加可控。果如此,则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正增长。 记者:您提到正增长,具体可能是怎样的增速水平? 李稻葵: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应该还是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不会太大。 主要分析逻辑是,只要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必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前者意味着国际交通、旅游、商贸往来会受影响,后者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满血”运转仍有掣肘。 好在全国范围内疫情防控态势趋稳,虽个别地区有小幅反弹,但总体仍然可控。 从经济复苏情况来看,二季度工业已基本恢复,进入三季度后,整个经济应该会有一个更全面的恢复。此外,鉴于今年上半年的低基数,明年上半年的GDP增速较今年将有数据层面的显著回升。 记者:我们关注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的最新预测分别为全年下降4.9%、下降5.2%。二者都预计,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这意味着什么? 李稻葵:今年世界经济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受波及者大多是缺乏专业技能、在最基础的服务业岗位以劳力换收入的人。多国疫情仍在恶化,但防疫效果较为有限,全球经济必将因此受拖累。经济衰退情况很可能要延续到明年,至于明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能否实现正增长,目前还不好说。 记者:全球经济颓势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又会起到什么作用? 李稻葵:中国经济无疑会受影响,但相对有限。 外部环境主要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在15%左右,其中约一半是中国自己的附加值。所以整个世界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7%左右的部分。注意,我没有说7%没了,而是影响。满打满算,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5%以内。 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呢? 其一,有利于保障医疗产品供给。很多基础医疗物资在中国生产制造,如抗生素、维生素C,不少国家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基础药物。 其二,伴随国内消费逐步恢复,中国有望增加进口。以汽车为例,进口车品牌进口回暖明显。 记者:说到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消费下降11.4%、投资下降3.1%、出口下降3.0%,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李稻葵:上半年,消费下滑得最严重,投资其次,出口再次。但从现在开始,情况会有所变化,虽然消费是慢变量,下半年消费很难快于投资,但消费降幅会明显收窄。消费的恢复最值得关注,也最值得下功夫。 刚刚说到汽车是大的消费增长点,再有就是餐饮、电影放映、旅游等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领域,这部分消费恢复的关键是精准、精准、再精准,要用好我们的精准防控方法。 还有什么消费值得关注?我认为是住房。现在,不少人的刚性住房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方面,既要遏制投机炒房,也有必要增加土地供给,提高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供给,通过这个也能拉动相关消费。 记者:消费回暖离不开稳定就业。然而,今年就业压力较大。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达到19.3%。在您看来,该如何缓解眼下的就业压力? 李稻葵:我的建议是打破常规,多搞创新。办一些临时就业机构或短期劳动服务公司,专门招聘大学毕业生,让毕业生们先工作起来并有收入,等经济形势转好,机构或毕业生本人与市场接洽,最终过渡到正式的就业岗位。 办临时机构可能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预计不会是太大的资金体量。此外,国内的“共享员工”也是可以尝试的思路。 记者: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称,在缺乏足够政府支持时,全球中小企业破产率可能较疫情大流行之前增长两倍。怎样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李稻葵:关键还是让利,要有过渡性的让利政策。比如已经推行的社保抗疫、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过渡性措施不宜长期化,特殊时期为企业“续命”可以,一旦经济运行恢复正常,就要允许企业按照生存能力或存续、或退出。 此外,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必不可少,如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稳步、适度下行,金融机构相应扩大对企业的放贷规模并适当展期等。 记者:您提到财政、金融都需要发力,中国的政策空间够充足吗? 李稻葵:可以这么说,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中国都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赤字率拟按3.6%安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均为后续留足了空间。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的政策利率高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操作余地更大。 记者:大家很关注风险这一话题,您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内部还是外部? 李稻葵:外部。尤其是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美国。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混乱,可能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要做好危机管理,知道何事为重、怎样应对。 专注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不受美国的短期行为干扰,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面对外部挑战见怪不怪、见招拆招就好。 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发展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是指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会继续参与国际循环,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聚焦自身发展,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增长点在哪里? 李稻葵:最大的增长点在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经济较平稳地增长,只消15年,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便有望从4亿人增加到8亿人,这对拉动内需及可持续发展是了不起的力量。 第二个增长点是新科技。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产品迭代,更有服务升级,对经济提质增效大有裨益。 基础设施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防洪减灾的水利工程、重点地区的路和桥都有进一步投资建设空间。新基建不仅能带动投资,还立足先进生产力,使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升级。这些都是酝酿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 (姚丽娜、张少鹏、赵竞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报记者 邱海峰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31日 第 03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