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叶永安。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形成中国方案的一大特色。下一步,如何推进中西医并重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本报记者专访了第二批支援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总领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教授,共同探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践行之路。 西医让危重患者“撑得住”,中医让他们有机会“好得了”“早康复” 记者:您觉得在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和西医各自担当了什么角色? 叶永安: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中医和西医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共同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在我看来,整个疫情当中,控制危重化率,降低死亡率,以及提升综合救治质量是中西医共同追求的目标。由于两种医学的方法体系存在不同特征,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具体而言,在社区预防、轻症患者治疗中,中医药以较为独立的形式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方舱医院的中药使用能让患者恢复快、零加重,临床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些特点。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中医和西医则需要紧密协作。西医的优势主要在于先进的检测方法和生命支持能力,当患者出现紧急状况时,西医方法能够让患者“撑得住”。而中医的优势则在于在此基础上提升综合救治疗效,也就是让更多危重患者有机会“好得了”。而在康复期,中医药的使用能够让患者加快恢复机体功能,也可以说“早康复”。 我们在武汉救治的一名高龄新冠危重型患者,入院后出现了心脏骤停,通过心肺复苏,患者活了下来,在该阶段西医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后患者出现了脱机(呼吸机机械通气)困难、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持续低氧血症、心肺功能受损后的顽固性乏力等问题。通过使用中医中药,该患者短时间内实现了拔管脱机,很快控制了重症感染(患者并发糖尿病),脱机两周后顺利出院。目前,这名高龄患者已能够自行完成日常基本活动,真正实现了回归社会。 中西医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瞄准的是同一目标:治病救人。但面对不同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优势又各有不同。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并重可为所有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中西医有机结合是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有效策略。在应对全球传染病疫情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中,我国的中西医学界应该携手构建高效、安全的新冠防控中国方案。 需要从国家、社会多层面,加大中医急危重症、中医疫病学科的投入 记者: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的优势在哪里? 叶永安: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疗模式优势。中医应对疫病的学术体系起源于实践,升华于实战。中国历代杰出医家以实践为基础,将常见的传染病演变规律,通过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辨证、五运六气等理论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疫病防控体系,为今天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了无特效药物时的重要治疗手段。 二是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论治,强调平衡安全的传统优势。以人为本,全面恢复人的功能;天人合一,全面恢复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平衡;医养结合,寓医于养的全程治疗;不但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中医诊疗体验,更加速了患者全面康复,早日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进程。 中西医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和适宜疾病阶段的医学体系,只有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目标,充分了解和发挥两种医学特长,才能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记者:您如何认识中西医并重这个问题? 叶永安:加速中医药发展,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这不仅仅是国家要求,更是患者需求和我们的学术发展要求。必须看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西医学仍将是主流医学。希望能够实现中西医并重,首先要实现中医学自重。作为祖国传统中医的新时代继承者,我们肩负着夯实中医基础体系,筑高中医临床水平和带领中医走向世界的重任。不囿于古人,不轻薄今人,守正创新才是当代中医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落实中西医并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个层面,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该做到中医和西医并重。以急危重症学科为例,在现有的学科投入中,西医的急危重症是优势学科,得到的科技支持、社会支持更多,而在中医学相同领域的投入则显著不足。要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就需要从国家、社会多层面,加大中医急危重症、中医疫病学科的投入。通过加大对中医急危重症、中医疫病学科的建设投入,促其迅速发展,有效发挥与西医同类学科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急危重症的综合救治能力。 第二个层面,在医生知识结构层面上,也应该注重中西医并重。无论是中医学专业还是西医学专业的医生,都应该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中西医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面对不同阶段、不同病症的患者,采用最有效治疗方法,解除其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要求医学高校的院校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都应注重中西医两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提高。使医学生、医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能实现中西医并重。 没有完美无缺的医学,中医和西医不过是实现人类福祉的不同技术手段而已 记者:在中西医并重的大前提下,中医药将如何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叶永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稳定中医理论内核的前提下,吸纳和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将是中医能否从根本上实现自强的决定性因素。 中医要正视自己的学科优势,不可妄自菲薄。根繁叶茂的伤寒与温病体系,曾经是传统中医的骨干分支,但几十年来,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研究已经严重弱化。我们正在快速遗忘中医体系中本就包含的急危重症学术精华。结合疾病谱的变化是应该的,但不要忘记传染病从未远去。历代医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们需要在适应现代疾病谱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 我们需要培养高层次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擅长救治急危重症、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具备多种专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仅要加强现有的中医药人才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再教育等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层面来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配套的基地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离不开基地建设,以基地为平台,才能进行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高水平中医药科研攻关。 中医和西医不过是实现人类福祉的不同技术手段而已。疫情让我们清楚看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无缺的医学。在护佑华夏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的道路上,中医任重而道远。 相信新时代中医人,一定会在守正创新的大道上,逐步实现中西医鸿沟的跨越,为实现人类健康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书写中国特色的浓重篇章。 本报记者 卫 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23日 第 0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