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大家好
我把他比作是大海里的一块礁石,它时时与风浪为伴,它已经习惯风浪的脾气,它不怕风,不怕雨,不怕浪,不管风浪多么凶猛,不管处境多么险恶,它依然陵角分明,它依然从容的面对,还不紧不慢的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在他身上,我们仿佛见到了鲁迅的身影,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不诱于誉,不畏于谤。”这种处优不喜,处变不惊的精神境界,是他八十几年风雨历练得来的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他千锤百炼修成的正果,是他漫长的岁月积累的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生活在世界闻名的斗牛之乡——西班牙,已有25年之多,虽然喝的是西班牙的水,但始终没有冲淡我挚爱祖国灿烂文化的热肠,因为我接受的是中国文化的熏陶,因为我植根在深厚的中国土地。 2010年夏天,我参加了在陕西省麟游县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认识了丁芒先生。由于朋友的介绍、推荐,我非常荣幸地成了他的第一个海外弟子。 从此,我开始了解他的身世,开始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中认识了,他不但是一位在如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面前,能始终坚持我国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创新,还要随时接受一些抱着极“左”思维不放,喜欢挥棒子盖帽子的人的恶意打击。他是一个硬骨头,从他身上,仿佛见到了鲁迅的大无畏精神,能拜他为师,应该视为是一种光荣。 在麟游研讨会上,我发现了一个令我担忧的现象——参加会议的代表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其中大部分是丁门弟子),还有几个古稀老人,甚至还有一两个耄耋老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坚守传统诗词这块阵地的战士的年龄已经偏大,这说明后继乏人。象丁老这般年纪的大诗人,20年前就想到带弟子,培养新生力量,言传身教,亲自辅导、亲自评点弟子的诗作,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行为,作为一个不是专职教师的人,能够这样全身心地传、帮、带,为的是什么?像他那样痴迷中国诗词前途的有心人,真是凤毛麟角!无疑,他对中国诗词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 如今他已87岁高龄,虽然他依然身体健朗,依然头脑灵光,依然佳作不断,但让他继续带弟子,亲做亲为,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正如他自己所说:“已经力不从心。”毕竟凭一人之力来推动整个诗词领域的发展是不现实的。经过他20来年的调教,他的许多弟子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事实上已经成为推进诗词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还看到,许多弟子已经担任各种诗词协会的组织者或诗词刊物的编辑者,也有许多弟子结集出书,显露出了诗词水平的不凡实力。这些人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撑起一座大厦,摆开一座教坛,然后收徒授艺,传授丁老的衣钵。我觉得,这是解决目前诗词发展中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现状的当务之急,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丁门弟子不可推舍的历史使命,是壮大丁门传统诗词继承与创新队伍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前日,我在国外与丁老通话,谈起这一话题,丁老非常赞成我的这一提议,他说,他非常期待拥有一批热衷中国诗词发展的徒孙,毫无疑问,事业发展,后继有人是他最乐于见到的前景。 学术艺术上的门派,历来就存在,中国许多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通过民间,而不是靠官方来推进来延续下来的。中国文化的鼻祖孔子就有72弟子,36贤人。京剧就有谭鑫培、荀慧生、杨小楼、程砚秋、梅兰芳等代表的门派。越剧有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竺水招、袁雪芬等派。这种民间的技艺传承的方式,古今中外都有,是官方无法替代的。所以,收徒授艺是名正言顺的行为,作为有成就的丁门弟子,应该理直气壮地肩负起这副担子。 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现在有人把传统诗词打入冷宫,视现代诗词为主流,割断诗词的根,忘了诗词的祖宗,甚至,有人编写中国文学史,也把传统诗词拒之门外,是不可理解的。由于多年的歧视,教学大纲没有把它纳入教学的内容,传统诗词离开了学校的教坛,学校缺少懂得格律诗词的老师,这是必须引起大家重视的现象。所以,所有丁门弟子应该敢于担当,把传统诗词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己任,谋求更大的发展。 我的这一建议,已经登在《丁芒文学艺术网》上,可能许多不玩电脑的师兄还没有看到,今天在这里我重复一下,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一次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我建议把这一问题纳入议题,作为大事来研究,来推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这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这是丁门诗词队伍壮大的关键,这是继承丁芒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财富:的关键。 责任编辑:乐水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