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即使困难再大,也绝不会重回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
资料图: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在2020年人类遭遇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的背景下,今年世界环境日让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多思考。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尽管遭受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释放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作为全球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作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制定了一系列规划部署,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在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坚战、垃圾分类等不断走向深入。库布齐沙漠化身“水生态长廊”、秦岭违建别墅被坚决整治、长江实施“十年禁渔”等无数具体案例见证着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和决心。与此同时,中国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认真履行《巴黎协定》义务,还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发挥着积极示范作用。 如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正面临深度衰退。中国是世界最早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之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国内外形势,世界关注的是,中国是否会放松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事实是,中国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始终不变,力度一直不减。近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陕西、山西考察调研,多次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可见,在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中,环境保护将被置于决策的核心位置。从全国人大出台决定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安排部署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中国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即使困难再大,也绝不会重回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从向全球分享防沙治沙技术到在疫情中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中国用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正如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所言,关爱自然,刻不容缓。百年未有疫情已经以残酷的方式提醒人类,面对全球共同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关爱自然,刻不容缓”成为全球共同意志,才能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