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结华奋战在武汉战疫一线。 近4个月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青年海归在战疫之中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实例不胜枚举。 在湖南,常德市致公党员、青年海归佘雨蓉在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终于迎来了始发自新西兰奥克兰、穿越大半个地球后转站广州、飞临长沙、最终抵达常德的防疫物资。这是她费尽千辛万苦从学习与生活了15年的新西兰联系到的物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山东,位于莱西市的润福达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难见往日热火朝天的场面。这是一家以自动化设备制造及其零部件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原材料进不来,铣床、车床、钻床所有设备都只能静静地“趴”在原地。留学归来的总经理苗根荃是个视野开阔的年轻人,他当机立断,决定响应政府“新建、改建防护用品生产线或转产防护用品”的号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研发制造平面口罩生产机。仅用7天时间,第一台平面口罩机就成功下线完成调试。 在福建,来榕务工家庭社工站——“村童妈妈”聚乐部人来人往,许多由家乡返回福州的复工企业员工家属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接受社会各界给予的防疫帮助和指导。福建省青年留学人员协会紧急动员会员单位,采购了一批一次性医用口罩和爱心糖果,捐赠给这些来榕务工人员的家属及其子女,免去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顺利复工。 在山西,一支由太原海归青年自发组织建立的“防疫情翻译志愿者服务队”,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外籍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排查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翻译语言涵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个语种的海归服务队,已陆续有50余位志愿者报名参加,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海关、机场、车站等提供全天候翻译服务。 在上海,一曲《沉思》悠扬婉转、动人心弦。双双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青年海归音乐家王鲁和成昂采用钢琴与小提琴“云合奏”的方式,为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献上了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这曲久经不衰的名作。这是二人首次尝试线上合奏,在他们最擅长的音乐语言之中,饱含着最真挚的感谢与敬意…… 五四青年节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一个版面讲述青年海归战疫的故事,白衣执甲的他们、千里驰援的他们、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的他们……唱响了一曲曲难忘的青春之歌。 你们努力的样子 我们都记得。 “祖国一举旗,我们就行动!”便是青年海归们无需言说的默契。 救人,从集结到凯旋 邱医生的号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可不好挂,如今他恢复出门诊,一些“老病友”早早做好了复诊打算。有家属带着患者驱车穿越小半个江西,也是为了能找邱医生瞧病。 支援武汉的日子转瞬已过,这1个半月,却成为邱结华行医以来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 3月31日中午,江西省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277名队员乘机平安返赣,经过水门洗尘,已在武汉奋战近50天的白衣战士终于回家了。 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的青年海归邱结华就在这架飞机上,他是南大二附院血管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名去了武汉。“二娃只有8个月大,望着我出家门也不哭,这么大的娃娃也知道给我打气!”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我们中的多数以前并未接触过传染性疾病,对此类疾病的基本防护甚至防护服穿戴流程也是从头学起。”2月12日晚上下达了集结令,第二天邱结华便与同事风尘仆仆地抵达武汉,分秒必争接受防护培训,14日就入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正式接收病人。 一次 ,一位有基础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消化道大出血,在又一次严重呕血后血色素已降至4克,情况危急万分。万幸的是,邱结华与同事在该病患入院伊始就给他做了深静脉置管,搭建好的“生命通道”在这次呕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终于成功地抢救了这位患者。 3月下旬,邱结华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这里有位96岁的奶奶,直到现在仍让他记挂在心头。老人病情尚属稳定,但在感染病毒后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帮老人解压,邱结华有空就去陪她唠家常,说体己话,其他同事也常去看望奶奶,为的就是让老人卸下心里的包袱。 在邱结华入驻的酒店,无论回来多晚,都能在专门布置的茶点房内吃到一口热乎汤饭;在身后,南大二附院也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们提供了完备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必有后顾之忧,医护人员可以在前线安心工作。 江西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大部分是像邱结华这样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他们铭记心中誓言,挺身扛起重担。采访中邱结华反复强调,“别用‘英雄’称呼我们,这个词的分量太重了。不为做英雄,我们只想治好每一位病人。” 邱结华希望,公众在这次疫情中形成的对医务工作者的信赖和尊重,能够成为推进医患关系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契机,使后疫情时代的从医环境更好。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生护士再多一份体谅,医生护士对病人再多一份耐心与理解,彼此尊重、增信释疑才能减少误解。 支援,从国内到海外 “森通,南阳医疗物资紧缺。情况紧急,你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2月初,一通来自河南南阳中心医院的电话,让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卢森通的心被揪了起来。 南阳是他的家乡,他人虽在外地,但南阳抗疫形势却让他时刻牵挂。作为湖北向北的要道,南阳要吸收安置6万多名从鄂返乡的南阳籍人员,多方压力下,当地医疗物资一度出现大量紧缺。 回国前,卢森通曾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留学,担任过莫大中国学联主席,南阳的老乡相信他会有办法,能帮忙联系到海外援助物资。 通过河南省委统战部外事办公室,卢森通第一时间联系到不少海外华侨华人组织。“这些海外华侨华人组织一听家乡有难,立刻行动起来踊跃组织捐赠。过程中也时有波折,由于捐赠物资必须符合医用标准,需要华侨华人拿着国内所需型号前往专门地方购买,一处没找到再去下一处,并以最快速度寄回国内。大家不记报酬地付出,中华儿女的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与祖国紧紧相系!”卢森通说。 时差相隔,一通通语音电话将白天与黑夜相连,打破了时空距离。疫情初期,卢森通联系的一位意大利华侨买了大量口罩与防护服,想要帮助国内抗疫,没想到运到后才发现物资不符合医用标准。俩人一遍遍沟通、联系,一个在国外仔细比对型号、一个在国内忙着对接。让卢森通难以忘怀的是,符合医用标准的防疫物资终于运抵国内、送到指定医院的时候,俩人的语音接通后沉默了半晌,卢森通心中的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他猜,电话那头的侨胞或许也是一样。 不久前,卢森通以校外学生身份参与的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协会向俄罗斯捐赠藏药,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批捐赠在北京藏医院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协助下进行,将于5月份运抵莫斯科。 “‘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在中国疫情肆虐的时候,俄罗斯曾经第一时间援助中国,莫斯科大学校长也曾给北京大学发来了加油鼓气的信函,信中写道:向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国人民表示慰问与支持。希望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精神永固、阔步向前,直至成功消灭疫情。如今国外战疫形势严峻,中国也为俄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我们也想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卢森通说。 在此之前,卢森通已通过联络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中心,把1000个医用防护口罩捐赠给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卢森通表示,留学归国人员可以帮助海内外相关机构实现更好对接,搭建起共同战疫的坚实桥梁。 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海外学子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作为写信的执笔人,卢森通始终铭记“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在抗疫中展现了留学人员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场全民抗疫,让我深感祖国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我们就会拥有直面所有困难与挑战的勇气,一切困难也终会被克服。”卢森通说。 纾困,从拓渠到转型 近两三个月,在浙江杭州,MSC咨询接到了三四十家企业的服务需求,咨询内容主要聚焦于复工复产、企业自救、政策扶持等方面。 MSC创始人谭亚幸曾留学于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2014年回国创业时,他决定深耕当时还没有太多人涉足的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咨询领域。 初识CSR,源于大学期间去英国做交换生的经历。在当时,他参加了英国著名零售商玛莎百货的一个CSR项目,团队将伦敦街头一些无家可归者聚集到一起,向他们提供食宿与培训机会。一个月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也加入到项目中来,并且比任何人都要卖力,原因是他们不想再重返无家可归的状态了。 受助者身上发生的深刻变化给谭亚幸带来了极大触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谭亚幸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方向——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除了捐赠物资,我们还能在抗疫中做些什么?”不少企业找到谭亚幸,希望能获得社会责任路径项目的规划。“有的企业迫切地想要为抗疫出力,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受‘送什么’‘怎么送’掣肘。”谭亚幸说,还有企业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他们便为企业设计了科技抗疫方案,利用技术优势实现人员流动轨迹分析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后者应用在之后的疫情防控中,被证明是通过行程分析判断人员流动与病毒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还有一些前来咨询的企业自身情况并不乐观,现金流出现问题。在综合一些客户的共性诉求与问题之后,2月初,谭亚幸与团队在网络端推出围绕信息、效率、后勤与科技四大方向的系列特辑,并以“战略性灾情应对10问”的形式启发并帮助企业运用核心力量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为抗击疫情提供切实帮助。 不久前,受杭州市上城区统战部委托,谭亚幸与团队走访了区域内的创业园区,倾听企业声音,了解复工复产中的企业所需、所急、所想,调研企业生产情况,并参与《复工复产指南手册》编撰,帮助企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最近,一家浙江本土的制造业公司联系到谭亚幸,在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公司海外订单被取消,工人也无法复工。“大家一起为这家公司找办法,目前的产品可做出哪些转化?生产线如何再利用?是否可以借机重塑组织架构?”借助供应链端灾情互助平台,谭亚幸通过海外留学生组织,帮这家企业找到了新的订单来源。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评估,该企业的生产线具备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条件,由此获得了地方政府800万的订单。60多岁的企业主,脸上终于露出了1个多月未见的笑颜。(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5月06日 第 10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