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公共交通,是现代都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速度快、价格低、运力大,是广大市民最常见的选择,也是城市人流最密集的场所。尤其对中国而言,一些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铁密度均名列全球前茅,每天都有百万甚至千万量级的客流,乘坐地铁在城市里穿梭往来。 地铁,串联起许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勾勒出都市生活的群像。在这里能见到睡眼惺忪的码农,西装革履的白领,衣衫沾满尘土的建筑工人,稚气未脱的青年学生,妆容精致的俊男靓女,当然还有仔细打量这一切的充满好奇的外地游客。 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他们如何相处?在车厢里共享这一段旅程时,会给彼此留下怎样的印象?是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不管不顾地外放电子设备,蛮横无理地霸占几个座位?还是收起食物,戴上耳机,把座位让给老幼病残孕等更有需要的人士?面对他人的无意冒犯,是斤斤计较、破口大骂,还是报以宽容理解、一笑而过?对扒窃、猥亵等违法犯罪行为,是视而不见,还是出手制止? 这些文明的、不文明的,勇敢的、懦弱的行为举止,每天都在大都市的地铁里不断上演。由此可见,地铁是观察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这座城市的公民素质如何,来到地铁站即可窥知一二。地铁,常常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保持整齐有序的队伍、干净整洁的车厢、安静舒适的环境,擦亮地铁这张城市名片,是乘客和市民的共同期待。可也总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干扰乘车秩序,破坏乘车环境,影响乘车体验,令人不胜其扰,让这张名片蒙尘。尤其高峰时段的不文明行为,更容易引发纠纷,影响地铁正常运营,甚至造成大面积拥堵。 为了规范这些不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各地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出台,但范围不同,标准不一。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明确了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影响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这是国内首次颁布全国性的地铁法规,对于规范乘坐地铁中的不文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涵养城市文明素养,擦亮地铁这张城市名片,关键在于形成规则意识和价值导向。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但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较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只靠内心道德意识的自觉觉醒,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鲜明的道德规范等或刚或柔的外在力量指引。 《办法》没有涉及到的地方,也为各地区充分考虑当地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地铁相关法律规则预留了空间。比如处罚尺度问题,就需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否则,力度过低,对相对发达地区的乘客无法形成有效惩戒;力度过大,对相对落后地区乘客则有失公允。有统一规则,也有不同尺度,适度灵活的规则体系才能赢得乘客发自内心的认同。简单地一刀切,不考虑多元化乘客主体的不同需求,只会削弱法律权威,让规则形同虚设,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也是《办法》在禁食一项中对婴儿和病人进行特殊规定的原由。在地铁里,考虑到执法成本问题,如无乘客认同,制度执行只能沦为空谈。毕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成其风方能化其人,擦亮地铁这张城市名片,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康 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27日 第 05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