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衷共济,铸就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事业。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科学内涵?如何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怎样形成的?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观察) 内容提要 民族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就越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各民族一律平等写入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这一显著优势。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显著优势,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让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推动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我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原则主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无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何,无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多大,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全国人大代表包含各民族代表,全国政协设立少数民族界别,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又会促进民族平等。习近平同志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前提,也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基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把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辅相成。各民族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就越高。坚持共同繁荣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构建机制,加快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比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消除因历史和环境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70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和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源远流长、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御外侮,谱写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共同缔造、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增进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各项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就越强,社会就越和谐稳定,保障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就越牢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就越稳固。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19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求我们在把握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制度来巩固和发展显著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至2019年,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同时也应看到,一些民族地区困难群众较多,要确保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仍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这些主要部署,使之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发挥效力,提升党员、干部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道路关乎方向,决定前途命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保障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谁也离不开谁,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挖掘创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今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做增进和培养民族感情的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时,也要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趋势、新特点,推动各项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与时俱进,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应当看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特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众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步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完善针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何星亮) 把好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大家手笔)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我国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消除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消灭阶级差别的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解决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中始终贯穿民族平等这一重要原则。 面对众多民族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的多元一体历史传统,面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交错杂居的现实条件,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结合起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巩固。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制度展现出良好效能和明显优势。 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都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形成团结统一的大趋势,推动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不断繁荣发展。各民族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日益走向更加紧密的团结统一。 从现实条件看,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频繁迁徙、广泛交融,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基础。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还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富集、地理风貌独特等优势,促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多元一体历史传统,根据我国各民族分布格局的现实条件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果。 综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方面采取了不同制度。制度适不适合,对民族关系、国家发展影响很大。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关系,是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团结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统一是民族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更好发挥少数民族积极性、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推动改革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把各民族紧紧凝聚起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更加统一稳定、繁荣昌盛。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好制度,是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好制度。我们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这一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名誉会长 杨圣敏) 尊重历史 合乎国情 深得民心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势所必然)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深得民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70多年来,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消除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谋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引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彻底结束民族压迫和剥削,确立并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制度和法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并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重要部署。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是在为各民族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进程中确立的。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结合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砥砺奋进、交流交融而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一大特色,是发展的有利因素,也是发展的历史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全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照搬他国模式,是我们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在处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汲取基层开展民族工作的有益经验而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依据这一现实基础,我们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制度保障。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各族人民更加需要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进,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为云南大学教授 张健) 原标题:解码·显著优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3日 0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