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扬州江淮轻型汽车有限公司通过“机器人+人”模式快速复工,恢复产能。 郁 兴摄(人民视觉)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位于金梦海湾片区中瑞设计港的一家公司设计师正在和客户沟通工作方案。 曹建雄摄(人民视觉)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各地企业纷纷按下开关键,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远程办公风靡、佩戴口罩“刷脸”、智能制造上线……借助新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创新应用为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云端”办公渐入佳境 最近这段时间,在上海一家游戏公司做“码农”的齐思明一直在家里“敲键盘”。“春节后我还没去过公司,但其实已经在家复工快一个月了。”齐思明和同事每天通过云协作平台进行沟通,维护游戏的正常运行。 因疫情防控需要,“云复工”模式成为当下很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做法。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各地均鼓励企业采取线上办公、弹性办公、网络办公等新模式。 “云复工”需要云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配套支持。为此,不少互联网公司免费开放远程协作办公服务,推出了包括健康报备、内容协作、文件共享在内的新功能,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复工后的数字化办公环境。 其中,腾讯云推出“云办公全家桶”,利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即时通讯与办公,提高远程协同的工作效率,全面准确掌握员工健康情况。 与此同时,各大运营商也纷纷免费开放云服务,帮助企业加速复工:中国移动为一些地方政府安装云视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将不同地区的企业代表汇集在“云端”进行招商合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云视频会议。 业内人士认为,经历此次疫情的考验之后,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有望进入上升期。根据第一财经联合钉钉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线办公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步增长。2012年市场规模为53.7亿元,2017年达到194.4亿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导致需求爆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AI+大数据保驾护航 “云复工”解决了企业员工无法到岗的问题,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复工复产需要更多人员回到办公桌和生产线上。复工复产后守住防疫底线,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落地,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员工佩戴口罩能否登记打卡?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这样的需求不难实现。依靠更加精细的捕捉和精准算法,百度、京东数科、腾讯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对面部识别技术进行了模型优化与体验升级,增强精准性。 据介绍,京东数科在算法层面引入注意力机制,加大鼻部以上特征的识别权重,合成各类口罩模板模拟佩戴等,口罩场景下人脸检测算法准确率超过99.87%。机器还能有效检测和识别出规范佩戴口罩、不规范戴口罩、未佩戴口罩3类情况。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防疫管理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人员聚集情况、食堂排队状况,发现防疫的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减少疫情风险。”一位北京中小企业负责人说。 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则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精准到人的管理能力。 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健康码成为出入社区和办公楼的“有效证件”。只需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即可利用健康码进出不同地点,无需反复填报信息,防控部门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数据。 山东省大数据局局长马越男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复工复产方面,大数据可通过监测货车流量、网上办公流量、企业用电流量等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各行业复工复产情况,为各级各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曼青表示,大数据技术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支持复工复产目前态势、人员流动情况、物资供需对接、用工对接以及运输调度等方面。他说,复工复产的换挡加速,核心是要知道风险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 智慧生产助力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尤其是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的传统企业复工复产带来挑战,但也使得率先完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凸显优势、“满血”复工。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制造业、物流业等行业依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恢复产能,并推进智慧工厂、智能物流等新模式的发展。 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总装车间内,生产线上的几百台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将零部件逐一组建成型。这间“智慧工厂”自动化率达90%以上,比传统汽车制造工厂减少操作工人56%。同时,工厂内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每天可采集制造数据5000万条,对设备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并预警。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近日发布倡议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充分认识智能制造在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的优势;要把功夫放在平时,把技术、能力的积累体现在日常,应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手段,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以及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加快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科技创新正在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要以更大力度支持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为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12日 第 09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