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西班牙28年,我亲历了华人社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华人社会背靠伟大祖国快速崛起的历史,我也记录了华侨华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祖国遭遇劫难之际,不管有多少困难,他们总是会挺身而出,无私地作出自己的奉献 ...
旅居西班牙28年,我亲历了华人社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华人社会背靠伟大祖国快速崛起的历史,我也记录了华侨华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祖国遭遇劫难之际,不管有多少困难,他们总是会挺身而出,无私地作出自己的奉献。 本文记录了巴塞罗那华侨华人为祖国灾区募捐的事实情况,有的是当时我的文字记录,有的只有数字,但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把它再次公布于众,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侨胞的赤子之情,以激励更多的人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 巴塞罗那华人史上的第一次募捐 ——巴塞罗那华侨华人的慈善之行(1) 西班牙华人的历史虽然有些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但华人社会的形成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浙江青田人来到了西班牙,华侨华人人数开始迅速增加。1981年,西班牙华人总数为757人。1985年,西班牙“大赦”,华人总数已经达到2444人。据西班牙官方数字:到1993年底,西班牙华人总数为8218人。 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马德里,其次是巴塞罗那。1992年,巴塞罗那举办第25届奥运会,商机吸引了大批青田人的到来。到1996年,巴塞罗那已经有400多家中餐馆,华侨华人总数约有3000多人,大多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旅居西班牙的华侨。由于是单一的餐馆业经济,当时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不是很强。 1996年6月底,浙江省北部地区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的家乡青田也在其列。时任青田县侨办主任李育民给我打了电话,告诉了家乡的严重灾情,希望发动侨胞捐款,帮助家乡贫困山区群众赈灾,这是当时发起募捐的缘由。 记得当时最早参与商量募捐的有汪秀民、刘民华、叶森、王益民、戴华东和孙永敏等人。会议确定了捐款数额,考虑到当时华侨经济的状况,决定每人捐款5万比塞塔(1万比塞塔约为为100美元),同时确定了募捐对象,分头做工作。到7月下旬,共有30人捐款,共计捐款150万比塞塔。 其中100万比塞塔通过浙江省侨办捐给浙北灾区。50万比塞塔通过青田县侨办捐给了灾情严重的吴坑公社,帮助当地建造了一座桥梁,被当地命名《西华大桥》。后来李育民主任还曾拍过一张《西华大桥》的照片给我们,可惜因为保管不善,后来遗失了。 今天看5000美元是一笔少的可怜的数字,但在当时情况下,也还是很不容易募集的。《西华大桥》是座石拱桥,虽然不大,但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西华大桥》是巴塞罗那华侨华人的第一次慈善活动,也是我参与的最早的募捐活动,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患难见真情”,因为这次的慈善活动,让我认识了许多人。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我在巴塞罗那最好的朋友。 巴塞罗那 麻卓民 2020年2月21日 附录(1996年): 巴塞罗那华人捐款赈济浙江受灾同胞 1996年6月30日至7月中旬,浙江省北部地区遭受了特大暴雨的袭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19个市、县共6000多行政村受淹,受灾人口达450万人,27万人口被洪水围困,死亡近百人,重伤两百多,失踪13人,农田受灾430万亩。这是浙江近五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水灾,损失十分巨大。 故乡的灾情牵动着侨胞的心,为了帮助灾区同胞重建家园,由汪秀民、麻卓民、刘民华、叶森、王益民、戴华东和孙永敏等人发起,在巴塞罗那发出了《关于捐款赈济浙江受灾同胞的呼吁书》。 到7月29日,共收到个人和单位捐款150万西币。捐款通过浙江省侨办转给灾区人民。其中部分通过青田县侨办捐给吴坑乡灾区,修建了一座被洪水冲毁的桥梁。 该桥被当地政府命名为《西华大桥》,桥旁立着一块碑,碑上刻着捐款人的名单。 附《1996年巴塞罗那华人赈灾捐款人和捐款单位名单》: 汪秀民 麻卓民 叶 森 刘民华 王益民 戴华东 孙永敏 阮龙飞 夏 敏 蒋肖勇 王秀华 陈正波 徐乙兵 金文彬 程小楠 赵煜民 季章权 季奏彬 吴政弟 张钱贵 任金甫 吴国正 陈汉忠 朱光然 朱炳勋 胡晶民 罗志东 邓耀稳 孙光远 扬子江饭店 说明: 1,在30名捐款人中:27人为浙江人,其中26人为青田人; 2,戴华东为永嘉人,其母青田人。 3,扬子江饭店为林传舜,和罗志东、邓耀稳为广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