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地扶贫工作中要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9年末,本报记者跟随国务院扶贫办深入鄂西北山区、大别山深处等地,探访了当地干部群众在脱贫一线奋战的情况。当地扶贫的创新模式,令本报记者印象深刻。从产业扶贫实现四两拨千斤,到文化扶贫做到扶贫先扶志,这些讲实际、接地气的扶贫创新举措,让当地的扶贫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棒球带动大扶贫 湖北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鄂豫两省交界处,过去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村庄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妇女在家待业,这些留守人口脱贫成了个难题。 有一位在福建晋江做生意的商人,了解到老家鄂西北丹江口市的习家店镇的许多留守妇女和老人没活干,就把他在福建生产垒球棒球的手艺带回了家乡。2018年6月,习家店镇的垒球棒球手工作坊正式开工。 该手工作坊工作时间自由,工资按件计酬,一个熟练工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挣50到60元,对留守在家的妇女来说是一条非常好的增收致富之路。随后,镇里决定,将垒球棒球缝制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由镇妇联主抓棒球产业的宣传发动、技术培训、产品回收等工作,并对23个村的妇联主席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她们将垒球棒球缝制技术推广到户。 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这是当地扶贫干部和群众的一大创举。很快,丹江口市的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快速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走进习家店镇习家庄的垒球棒球扶贫手工作坊,本报记者看到,20余名妇女正在飞针走线,认真缝制棒球,粘皮、穿针、引线、拉紧、整理……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针脚细密的精美棒球就在这些妇女的巧手下完成。 技术简单易学,按件计酬,时间自由,贫困妇女在家里就能当上“上班族”,实现了“能挣钱,有尊严”的目标。凭着这些优势,近年来,像习家店垒球棒球作坊这样的扶贫车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丹江口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 丹江口市长李翔介绍,该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43户98549人,重点贫困村56个,其中深度贫困镇(区)5个、深度贫困村14个。在引导贫困户及已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方面,丹江口市目前共新建(改建)了扶贫车间507个,其中今年新建扶贫工厂9个、扶贫车间62个、扶贫作坊141个。 丹江口市扶贫办主任陈少斌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习家店镇全镇23个村都已建起垒球棒球手工作坊,带动1000余名贫困妇女从事垒球棒球手工缝制,每年承接垒球棒球制作订单50多万个。丹江口市也将就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妇女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丹江口市其他乡镇的妇联也纷纷组织妇女到习家店参观学习,全市共开办棒球车间和作坊60余个,小小的棒球带火了全市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事业。 文化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泗县不断涌现出一批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如“拾回孤老当父孝,29载乐陶陶”的高成顶、连续8年精心照顾生病瘫痪的婆婆的高郭连、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病重丈夫和孩子的王翠华等。 泗县县委书记张志强对本报记者介绍,该县积极探索“孝道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出“孝道扶贫倡议书”、签订“孝道扶贫协议书”、开展“孝道文化”“孝道扶贫”“文化扶贫”等多项宣传活动,引导和督促贫困户子女履行好赡养老人义务,让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孝道扶贫为精准扶贫注入新活力。 泗县目前村村设立“孝德榜”,让身边人激励身边人,一批孝道楷模与热心人士自发组建“孝道志愿队”,进村入户宣传孝道家风,动员子女签订赡养协议。该县还通过开展“最美泗州人”评选和“十星级文明户”评定等举措,全县涌现出脱贫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一千余人。 泗县泗城镇开办了“脱贫夜校”,邀请已脱贫农户上台“授课”,用他们的脱贫事迹,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儿子先天性聋哑,儿媳双腿瘫痪,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没了顶梁柱。”胡陈村脱贫户胡万侠站在讲台上,含泪诉说过去的不幸。台下“学员”唏嘘之时,她又转而变得慷慨激昂,“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原来,她承包了村里的两座果蔬大棚,一年收入4万元;她儿子学了理发技术,在村里开了一间理发铺子,月收入上千元;她瘫痪的儿媳也坐在轮椅上制作小手工艺品,每天挣十几元钱。60岁的村民丁华,由于缺乏技术多次创业失败,欠债20余万元。在“脱贫夜校”听了已脱贫农户介绍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鼓足勇气,承包了4个大棚,收益显著。贫困户梁新兵在“脱贫夜校”受到启发,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发展特色养殖业,脱贫以后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目前,泗县全县184个村都创建了脱贫夜校。各村整合原有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村小学旧址等场所,因地制宜举办“脱贫夜校大讲堂”1万余场次,开展扶贫政策讲解、脱贫致富技术培训、文明乡风宣传,让贫困户由“智变”到“质变”。这种“精神滴灌”带来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潜移默化,“靠着墙根晒太阳”等救济的懒汉少了,村民吵嘴打架的纠纷也少了。 易地搬迁政策好 舒寒冰是安徽岳西县黄尾镇党委书记,将当地古村落开发与扶贫相结合是他目前正在着手负责的创新实践。岳西县黄尾镇的开发,便是他的实践成果之一。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湖北省接壤。岳西县也是安徽唯一的纯山区,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黄尾镇地处岳西县,山高地偏土地资源有限,许多贫困户都分散居住在深山老林中。走进黄尾镇,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易地扶贫搬迁云峰村翠云山居安置点的一片独幢别墅,每户都是三层小楼,在旁边翠竹和古树映衬下,景色怡人。 黄尾镇人大主席金秋实对本报记者说,这些别墅的一楼是给搬迁的贫困户住的,每人平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二楼安装了公共楼梯,用来给搬迁户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整齐划一的房屋、便利的交通,再加上量身定制的配套产业项目,紧挨着青云峡景区的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九成左右土地都是山林、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搞起了乡村旅游经济。住在安置点的许多老人,现在大多成为景区的护林员及旅游区的接待人员,在政府的帮助下,彻底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易地搬迁感谢政策好,乔迁新居牢记党恩情。”为了感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去年过年时,翠云山居安置点的贫困户李全友特意请村里的老师写了这副对联。 今年64岁的李全友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云峰村党支部书记方少文对本报记者说,以前李全友一家住在千米高山上的土坯房里,没有通公路,出行完全靠步行,去一趟村部得花两三个小时。现在搬进了翠云山居的新房,生活方便多了。翠云山居安置点位于村部旁边,沥青道路通到各家各户,停车场、绿化草坪、风景树等设施一应俱全。 方少文告诉记者,黄尾镇境内森林覆盖率接近90%,靠近国家4A景区——大别山彩虹瀑布景区。“咱们镇的旅游资源非常好。我们几次拒绝了外地开发商的洽谈,因为要开发也得留给当地的老百姓。”政府的决心和态度感动了当地居民。不久贫困户们就全部搬下了山。今年,黄尾镇又追加了近300万元投资,对贫困户留在山上的一些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统一进行修缮,打造成村里新的旅游创收点,所得收入全部返还给贫困户,让大家抱起团来发展旅游产业。 目前,黄尾镇已经建成两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安置群众69户218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工程等举措,黄尾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15户1894人中,已经有1755人顺利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4%。(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21日 第 05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