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江苏南京,快递员柳礼刚把包裹搬运到电动车上。 方东旭摄(人民图片) 山东省无棣县无棣职专“启智·创客空间”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组装无人机。 高士东摄(人民图片)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也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在宏观数据上表现良好,在具体运行中也呈现出不少可圈可点的新亮点,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活力与潜力。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19中国经济新亮点”系列报道,聚焦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向,为海内外读者观察中国经济提供新的视角。 “还是干快递挣得多。”孙彬今年做回了“老本行”。 几年前,孙彬辞了快递工作回到河北老家,结婚、生娃,陆续换了几份工作,一转眼,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肩上担子重了,孙彬一盘算,又回到北京送快递。 “赶上网购火爆,我们有了挣钱的机会。”孙彬说,“上个月有同事挣了一两万元,社保该缴的也都能缴,只要能干,收入不错。”每天,孙彬和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奔波在城市大街小巷。数据显示,中国快递员已超300万人。这意味着,仅仅是一个个快递包裹,就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这不俗的成绩,正是中国就业整体表现中一个侧面——2019年1—10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2个月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就业状况始终保持平稳。有所放缓的经济增速似乎没有反映到就业指标之上,这其中有哪些因由?外界提出这样的疑问。 新经济的崛起,或许能够揭示一部分“谜底”。 每次“指尖轻触”新的生活方式,都蕴藏着新的就业机会 今年“双11”,仅64分钟,天猫平台就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一天时间,仅美团外卖一家平台的日订单量就可超过3000万单……线上购物、网络订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而其背后的支撑,则是数以千百万计的新兴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目前,阿里巴巴创造就业总数超过4000万;美团点评带动劳动就业机会1960万个,其中“骑手”岗位270万个。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则显示,中国共享经济参与提供服务者约7500万人,平台员工数为598万人。 当下,中国产业结构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主导,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上升到54%。服务业对劳动力更强的吸纳能力在新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就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能扩大就业空间,又创造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就业机会,赋予劳动者更大选择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说。 新经济的影响纵深进入生产层面,打开新的人才缺口 31岁的黄祖胜在浙江省义乌市工作,没想到干了七八年之后,职业生涯却迎来新的“春天”。过去一年,他的年薪从7万元涨到25万元,收到40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 改变黄祖胜职业生涯的这个全新身份叫数字化管理师。黄祖胜说,他发现很多电商创业型公司还在使用非常传统的管理方式,公司存在运作数据把控能力低、沟通成本高、仓储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利用专业技能,他帮助10余家创业公司搭建了数字化管理体系。 数字化管理师听着新鲜,其实从业人员已超70万。正是在新经济推动下,一批类似的新职业应运而生,其背后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中国的就业人员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新岗位。 今年,中国官方发布了包括数字化管理师在内的13个新职业,无一不是市场的“香饽饽”。例如,人社部有关数据显示,当前电子竞技员的整体从业规模超过50万人,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需求量近200万人;物联网及相关行业从业者超过200万,预测未来5年需求量近500万人;随着“机器换人”,未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的需求量双双达到125万人…… “新职业的涌现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的活力和创造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迸发新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张冰子说。 新兴消费需求催生“数字化”新工种,拓展就业新形态 除了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官方认定的新兴职业者,还有许多人从中国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中瞄准机会,借助新经济拓展就业的形态与边界。 李磊原本是一位消费电子前端的数码达人,从事前沿科技产品的销售工作。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磊接触到无人机,并一头扎进了这一行业。现在,他拥有3家无人机专卖店,行业应用渗透到电力、安防、测绘等领域,对接来自市场的精细需求。 “无人机行业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公司二次创业以来,每年业绩都有很大提升,我对无人机今后的市场很看好。”李磊说。 许多类似新兴市场的发展,为一批有梦想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从汉服造型师、密室逃脱剧本设计师、“轰趴管家”到电竞顾问、收纳师、宠物托管师等,这些就业新形态打破人们的传统印象,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宠”。 在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看来,在国家职业大典之外,生活服务业不仅在新兴消费需求下催生出一批“新奇特”职业,也在互联网改造下,诞生出一批传统服务业中的“数字化”新工种。 “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为青年就业创造大量机会。中国在新就业形态上正成为世界探路者。”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这样点赞。 本报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09日 第 01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