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黝黑,却有着一双遒劲有力的大手,眼前的这位汉子,饱经沧桑。 “过去他就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内蒙古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提起耿立伟,没人不认识。一身泥瓦匠手艺,包工程、盖房子,一年下来七八万元。整天脸上挂着笑,见谁都是乐呵呵。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一场大病一年就花了20多万元,积蓄没了、收入断了,还欠了一身债。两个孩子等着上学,看病吃药也得花钱。富裕户成了贫困户,耿立伟脸上难见笑容。 2016年,县政府和村里建起了22个集体设施农业大棚,推广种植西红柿。祖祖辈辈种玉米的村民们心里犯起嘀咕,“谁也没种过,要是赔了可咋整?” “让我来试试吧。”耿立伟站了出来。用他的话说,“反正咱也不能再差了!” 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大棚里的活没那么累。从没种过西红柿?去邻县找老师傅请教。辛苦经营,不到半年,耿立伟的西红柿出棚了。 两个大棚赚了6万多元,耿立伟家脱了贫。就在这一年,林西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帽子是摘了,可单靠这两个大棚的西红柿就能保证不返贫? “还得靠产业,扩大生产,带着大家一起干!”耿立伟心里有本账,要想真致富就得一起干。生产规模越大,来收货的客商就越多,挣得才更多。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成了合伙人。眼见大家有了积极性,2018年,村里陆续建起400多个大棚。 热心的耿立伟如今在村里身兼多职。 村民不会种,他化身技术员,免费教。遇到自己也不懂的就联系县里专家,帮忙指导。 西红柿没销路,他就当经纪人,帮忙联系客商,还做起了代收。大伙的西红柿有了销路,自己的收入也多了十万元。 农忙时他还是村里的供货商。进化肥卖,挣不了几个钱,却让棚户们省了时间和运费。村民没好秧苗,他自己拿出一个棚试种,长好了才卖给村民。“希望全在秧苗上,可不能坑大家。” 他还主动带着10多户一起种,大都是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的。50多岁的贫困户王占祥夫妇,出了车祸,治病欠下十几万元。在他的帮助下,不仅还清了债,还挣了十多万元。 今年,村里又加了800多个大棚,耿立伟一口气承包了18个。除了西红柿,还试种了草莓、葡萄和香瓜,搞起了采摘农家乐。 “我打算再做些西红柿外包装,减少中间差价。”耿立伟的点子可不止这些,他还打算成立合作社,找更多合伙人,有规划种植,大规模上架,品质才能有保证。单干难长久,只有干的人多了,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才不会穷回去。 身体日渐康复,年收入超40多万元,家里房子翻了新,孩子们也顺利大学毕业……耿立伟脸上,笑意浓浓。(本期统筹:祁嘉润 记者 张枨) 脱贫档案 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是内蒙古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旗县,2018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脱贫9867户18511人。当地将扶贫脱困和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农户增收。 摘帽后,县里总结推广“1+4+5”产业扶贫经验。依托1个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让贫困户获得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和资产性4方面收益;打造甜菜、生猪、金鸡、中药材、野果5种富民模式。“十三五”期间,投入产业奖补资金3.3亿元,撬动金融资本17亿元投入农牧主导产业。 此外,按照“三培两带”思路,把农村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培养了一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扶贫产业:甜菜生产加工,中草药种植加工,蛋鸡、肉牛养殖。 周边交通:距锦州港、二连浩特口岸600公里内,林西民用机场项目初步达成协议。 打卡热点:白音长汗、锅撑子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6日 02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