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绣品《栩栩如生》。 蒋坤良摄 图②:绣娘在绣庄刺绣。 吴秋怡摄 图③:绣品《香远益清》。 图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指导姚惠芬(右)刺绣。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图⑤:苏绣小镇航拍。 资料图片 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互相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是新生事物,地方探索,中央关注。 近些年,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既有望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又有条件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也有一些特色小镇建设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产镇未融合等问题。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从正反两方面建立起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 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样的特色小镇如何培育?本报记者前往几个特色小镇深入调研,一探究竟。本期聚焦的是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的苏绣小镇。 从苏州城向西20余公里,碧波万顷的太湖之滨,有个叫镇湖的小镇。 “镇湖的女孩子,不会‘做生活’,长大了要嫁不出去的哇!”讲起妈妈40年前的这句话,邹英姿笑了。面前一组“江南印象”的绣品,杏花飘落,芳草连天,几个江南的小儿女行走其间……40年来,刺绣已成为邹英姿生命的一部分。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刺绣称为“做生活”。“一架绣绷,十指春风”,这充满诗意的图景,是千百年来镇湖女儿们的日常。 两万多人的小镇,却有四百绣庄、八千绣娘,还有5000余人从事刺绣相关行业……2/3的人口从事刺绣、2/3的收入来自刺绣,小镇的生命,早已与刺绣密不可分。 近日,记者来到镇湖,探寻这个苏绣小镇的前世今生,感受绣娘们一针一线间平凡而又不平常的生活。 绣乡 镇湖刺绣一枝独秀的背后是“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八千绣娘为苏绣传承与创新增光添彩,“绣”出了一片新天地 邹英姿的家,在镇湖街道新桥村,她和母亲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好手。 邹英姿的童年记忆,几乎都跟刺绣有关:入夜,昏黄的油灯下,妈妈在刺绣,她帮妈妈穿针;妈妈经常要到几公里外的绣品发放站,排长队领取绣活…… “过来绣花!”妈妈一声招呼,6岁的邹英姿开始拿起针,跟着妈妈学绣花花朵朵。“独坐纱窗刺绣迟”,静悄悄的小院里,从此有了邹英姿趴在绣架上的身影。 镇湖旧属的吴县,有着2000多年的刺绣史,“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繁盛时号称有十万绣娘。除了镇湖,周边的东渚、光福、木渎、望亭等乡镇,都是出名的刺绣之乡。 “那时候女孩子人人学刺绣,不仅是为了自家穿戴的需要,还能补贴家用,从绣品发放站领到绣活就能挣一笔收入。”邹英姿说,她小时候苏州刺绣总厂、吴县刺绣厂的许多产品,特别是被面、枕套等日用品,几乎都是通过绣品发放站,由散落在众多村庄的绣娘们分别完工。对于农村女子,刺绣,是实实在在的“做生活”。 绣乡,少不了一代代绣娘的传承。在镇湖,女孩学绣,主要得益于母教女、嫂教姑的家传,有的也跟着村上手艺好的阿姨、阿婆学绣。市桥村的薛金娣,六七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15岁时已是村里绣花的一把好手。薛金娣对刺绣几乎是天生痴迷,看到好的绣品,两条腿就像被钉住了一样,非把那精妙之处琢磨透了不可,经常引得旁边人打趣,“金娣,要不要把铺盖搬过来?” 更有走出去拜师学艺的。1989年,22岁的姚惠芬决定进城拜师,“学点不一样的花样”。她和妹妹姚惠琴一起找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牟志红拜师学艺。姐妹俩租下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光线暗淡,寒气逼人。天一亮,姐妹俩就起来刺绣,晚上拿到老师家里请求指导,抽空还到补习学校学习绘画等基础知识。3年静居斗室苦练绣功,姚惠芬在人物肖像和水墨写意刺绣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邹英姿在20岁时也决心外出求学,“在妈妈的翅膀下面,我很难实现突破。”乱针绣在人物肖像上所表现出的强烈质感,让渴求突破的邹英姿颇为神往,于是她找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王祖识,重点学习乱针绣技艺,在苏州城开始了一段为期3年的求学生活。一幅《蒙娜丽莎》,邹英姿整整绣了一年,“作品中每个细部,包括光线变化、衣服的每个褶皱,我自信比别人都把握得准!” 镇湖向西,便是太湖。湖水从三面环绕着小镇,造就了这里的秀丽,也造成了这里的偏僻。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工商业蓬勃发展,而镇湖却仍大体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八千绣娘,依然静静地在绣绷前“做生活”。 近40年过去,当周边的几个绣乡日渐寥落,镇湖却一枝独秀,在苏绣传承与创新上走在了前列。 绣庄 “前店后坊”式的绣庄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让刺绣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主业 1998年,在“琴芬绣庄”的牌匾出现前,绣庄对镇湖人来说还是个陌生事物。 这一年,在外学习、参展多年的姚惠芬、姚惠琴姐妹俩回到镇湖,以自己的名字在镇上开了这家“琴芬绣庄”。 这时候,镇上已经有不少绣品店。店里出售各种绣品,既有自家绣的,更多则是从乡间绣娘手里收购而来。“琴芬绣庄”与众不同:前店后坊,既是绣品展销,又是绣品作坊;按照指定的图样和工艺要求生产绣品,招收一批手艺好的绣娘,按时上下班;不仅生产、销售绣品,还对绣娘们开展技艺培训……绣庄,就是一个集生产、销售、设计、展示、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刺绣机构。 绣庄带给镇湖刺绣的变革性意义,是让刺绣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主业,绣娘开始成为一种职业。“琴芬绣庄”的崭新模式,从此不断被人学习、效仿。 这个时候,镇湖街道也正致力于把刺绣业打造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此明确提出了“以绣立镇”的口号。为了将分散在农村的刺绣业集聚起来,镇湖着手打造了一条1.7公里长的绣品街,“前店后坊”式的绣庄便如雨后春笋般在绣品街上生长起来。 2002年,邹英姿也在绣品街上开了自己的绣庄。她家原本在村里有一个工艺绣品厂,在厂里做活的绣娘最多时有30多人。怎么想到来镇上开绣庄呢?邹英姿解释说,一是农村交通不便、地方也难找;二是镇里店多成市,生意自然更好做。 越来越多的绣娘前来镇上开办绣庄,围绕着刺绣,镇湖也形成了一条包括花线、装裱、物流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八千绣娘背后,有5000余人在从事配套行业。 39岁的薛金英,中学毕业后就来到薛金娣的绣庄,至今已经干了20多年,算是老员工了。每天早晨7点来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月工资六七千元。“刺绣在自然光线下最好,可以保证色彩、色调的准确,所以我们几乎是跟着太阳一起上下班。”薛金英的生活很平静,上班专心刺绣,下班照顾家庭,“虽然住在农村,但我们过的也是城里上班族的生活。” 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洒在薛金英的绷架前。室内绣娘们飞针走线神情专注,只听到窗外传来几声小鸟的清脆鸣叫。 最早开办绣庄的一批绣娘,几乎有着共同的特征:从小习绣,吃得苦中苦、坐得冷板凳,练就扎实的童子功;好学上进,四处拜访名师,摸索出新的技法针法;熟悉市场,带着绣品走南闯北寻找销路、参加展览……在这批优秀绣娘带动下,镇湖的绣庄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 地方政府也适时引导、推动绣庄的发展。1998年前后,镇湖街道除了建设绣品街,还成立了刺绣协会,给绣娘创业提供指导和扶持,并组织绣娘们参加比赛评奖、申报技术职称。街道还注册了“镇湖刺绣”商标,并成立市场管理部门,维护刺绣市场的秩序。 近几年,镇湖街道继续加大对绣娘创业的服务和扶持:建立刺绣版权交易平台,为绣娘获取原创作品提供服务;成立自主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等服务……在镇湖,四百绣庄的产业规模就这样逐渐成形。 80后绣娘周丽琴的绣庄并不大,推开一扇玻璃门,满墙满地的绣品层层叠叠。放下手中的绣活,周丽琴迎上来接待来客。问价格,这位文静的江南女子回答得直爽:“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关键看品质。”周丽琴算是绣品街上的后起之秀,入行才七八年时间,年销售额已有100多万元。 周丽琴老家在马山村,如今家里土地已流转给合作社,全家住在镇上的秀岸花园小区。孩子在镇上读小学,丈夫在镇上从事安保工作,父母帮着打理绣庄的生意。“日子还算过得去,比过去在城里工作生活轻松多了!”周丽琴说。 据一名街道干部介绍,四百绣庄,平均每家能吸纳一二十名绣娘就业,而这些绣娘多数已从农村搬到镇上居住生活,“这样既方便了工作,又能照顾家庭,还有多种渠道的收入。街道前几年启动的社区卫生中心、中心幼儿园和小学的升级与重建工程已经投用,我们要让绣娘既乐业又乐居。” 绣品街 从绣品街到绣馆街,两条街错位经营,相映生辉,奠定了镇湖“全国最大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的行业地位 有人说,“一条绣品街,带活了苏绣产业”。镇湖刺绣,销售额占整个苏州刺绣的八成左右,绣品街功不可没。 绣品街于1998年前后启动建设,2002年开街,一大批绣娘在此找到了事业的支点。数十名领军型绣娘开绣庄,数千名绣娘在绣庄上班“做生活”。绣品街既为镇湖刺绣留住了人才,又造就了镇湖苏绣集散地的优势地位,这才有“镇湖刺绣,一枝独秀”的说法。 小镇的岁月静静流淌,1.7公里长的绣品街,不断上演着绣娘们创业创新的故事。 2011年,26岁的周丽琴从城里回到家乡镇湖,开了自己的小小绣庄。“中专学历,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太难了。”回忆当初的选择,周丽琴说,回来开绣庄,就是为了“讨生活”。 创业并不容易。缺资金,周丽琴连自己攒的、父母支持的、亲戚朋友借的,一共才凑了6.5万元。缺技术,她自己虽然12岁开始学绣,但同时也要应对学业的压力,并没有像母亲那代人一样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刺绣上。缺人,她多年在外,熟悉的绣娘没几个,建不起一支稳定的绣娘队伍……创业之初,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打拼。 开绣庄,最要紧的是组建自己的绣娘队伍。周丽琴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看到谁家门口放有绷架就上去敲门打听。有一次,开门的是位老奶奶,周丽琴笑脸相迎:“奶奶您‘做生活’吧?能不能帮我做一点啊?” “你能出多少钱?”周丽琴小心翼翼地报出价码,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出这点钱,人家怕是不好帮你啊!” 那天正下着雨,太湖上雨雾蒙蒙,周丽琴心情格外沮丧。 关键时刻,刺绣协会发挥起“绣娘之家”的作用。2012年,协会吸收周丽琴进来,一方面提供专业指导,一方面为她创造向优秀绣娘学习的机会。2013年,协会又帮助她申报专业职称。如今,周丽琴已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现在除了忙绣庄的业务,我每天也要做上几个小时的绣活。在这条绣品街上,手艺好才能把绣庄开得好!”周丽琴对着眼前的绣绷,眼神明亮而柔和,“从此,刺绣就是事业了。” 其实,对于邹英姿、姚惠芬、梁雪芳这些镇湖领军型绣娘来讲,刺绣早已成为她们的事业,绣品街则忠实记录着这代绣娘命运的变迁。 1983年,梁雪芳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绣娘。1996年,她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镇湖绣品厂。2006年,年届不惑的梁雪芳作为访问学者去清华美院学习纤维艺术,寻求刺绣艺术的新突破。如今,她潜心以纤维艺术提升苏绣的创作空间,在镇湖赢得了“学者绣娘”的美誉。“生意少了些,但创意多了,我们也要为苏绣创新寻找未来。”梁雪芳说。 梁雪芳的刺绣工作室,门对一条安静的街道。为了发挥领军型绣娘的带动作用,2007年前后,镇湖街道在这里规划建设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一共有43套绣庄,每套平均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以市场价八折的优惠出售给梁雪芳等领军型绣娘,成为镇湖的名人绣坊。名人绣坊密集的这条街道,被当地人称为绣馆街。“绣馆街的绣庄主要生产定制化绣品,与绣品街上批发兼零售的绣庄形成错位经营。”梁雪芳说,绣品百花齐放,才能保持镇湖刺绣市场的持久繁荣。 从绣品街到绣馆街,两条街道相映生辉,奠定了镇湖作为“全国最大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的行业地位。2002年,绣品街正式开街时,镇湖刺绣产值是2.7亿元;2017年,镇湖刺绣产值达到15.5亿元。 苏绣名镇 苏绣小镇高起点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镇湖条件得天独厚 在镇湖,最早创业的那批领军型绣娘,大多已在50岁左右,像周丽琴这样30多岁的绣娘算是年轻一代,镇湖刺绣有人才青黄不接之虞。“现在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多,像刺绣这样既辛苦又需要多年练就基本功的行当,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干了。”梁雪芳感慨。 早在2006年,镇湖街道就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开办刺绣班,对愿意学习刺绣的年轻人实行学历教育,但应者寥寥,刺绣班也偃旗息鼓。2018年,镇湖街道再次启动与苏州工艺美院的合作,开办定向招生的织绣班,期望为镇湖刺绣培养人才。 可喜的是,近几年从镇湖走出去的“绣二代”,不少人选择“凤还巢”。 张雪是薛金娣的儿子,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母亲身边。“苏绣太需要年轻人了,我们可以给苏绣注入更多现代元素。”张雪不仅拿起绣针认真习绣,而且不断在创作题材、产品定位上寻求创新,他创意制作的绣品《星空》,使宇宙空间站等元素在苏绣作品上得以生动呈现。 如何让苏绣重回普通人的生活?张雪这些“绣二代”小试身手,设计推出挂件、手机套、笔记本等众多苏绣文创产品。张雪还与一家手表厂合作生产苏绣版的表盘,让手表因苏绣装饰而有了浓浓的“中国风”。 时光沉淀,八千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今天的镇湖。这个以刺绣为特色的小镇,获得“刺绣艺术之乡”“中国刺绣基地镇”的美名。2017年,江苏省启动特色小镇建设,镇湖顺利入选首批名单。 特色小镇建设贵在有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镇湖条件得天独厚。刺绣产业优势自不必说,地处规划建设中的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南部区域也已建成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活方面,前些年启动的集中居住项目,以及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水平的提高,正为当地居民带来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 2017年,镇湖苏绣小镇启动高起点规划建设,苏绣小镇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国企苏高新集团与镇湖街道合资成立苏绣小镇公司,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小镇分北、中、南三大片区打造,以绣品街为轴线的北片区承担生产功能,而南部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则要筑牢生态底色。 北片区重在推动产业升级。苏绣小镇公司副总经理王珊珊介绍,公司投入2500万元,对作为“小镇客厅”的中国刺绣艺术馆更新改造,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展示、互动、游览于一体的4A级景区;集研发、会展、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文创产业园等项目即将动工建设,重在发展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 中片区重在完善生活配套。总投资2亿元的商业中心,由10个社区股份合作社作为投资主体,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建成投用后不仅为小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还将成为社员农户重要的增收渠道。 南片区除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外,还建设了房车露营公园、西京湾等休闲旅游区域,既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又为刺绣业吸引更多客源。 绣娘们对苏绣小镇抱有怎样的期待?“一是市场,希望小镇能为刺绣带来更大的市场;二是人才,希望小镇能为苏绣留住未来的人才。”梁雪芳表示。 张雪的老家,是太湖边上的杵山村,村边是风景秀美的杵山生态公园。对未来的苏绣小镇,他的期待是:“能像绣出来的一样。” 版式设计:郭 祥 (记者 何 聪 申 琳) 《 人民日报 》(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