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体中,小说、诗歌和话剧相对而言都有审美难度和准入门槛。惟有散文可以接纳更多的普通写作者。 当然,现代散文能够被大众参与和分享,离不开传媒变革。当代散文也不例外,除了专门的杂志,报纸副刊也是重要的散文发表园地。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复苏和繁荣直接带来散文的复苏和繁荣。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散文专栏作家的大批出现。 新世纪前后,从网络接入到移动网络普及,如果不把网络文学局限地理解为大型网文平台发布的长篇叙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网络新媒体使得散文蓬勃地滋长起来。而且,和此前散文生产和消费完全不同,更多的普通读者同时也是散文的写作者,全民写作成为可能。 就散文而言,网络文学20年,从最早的榕树下到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等的文学论坛时代,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APP时代,网络技术不断更迭,散文的版图不断扩张。今天的豆瓣阅读、腾讯大家、网易人间、“0NE一个”、简书以及微信公号积聚着新散文创作的潜能。以豆瓣阅读为例,活跃的散文作者就有沈书枝、宋乐天、风行水上、黎戈、张天翼、邓安庆、苏美等等,他们的网络写作已经不是偶尔为之,从日常网络写作到线下纸媒图书出版逐渐形成一整套新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 网络新媒体滋生的新散文,不只是一种写作和阅读、传播方式,而是产生新的审美可能性——文学无缝对接并改造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个人的日常生活被“文学性”地展示出来。豆瓣阅读有两个标签值得关注,一个是“广播”,一个是“日记”。“广播”是类似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及时记录;“日记”则是经过沉淀和文学重组的个人生活。或谈阅读、观影,或记录个人的日常细事。新媒体散文写作几乎都是“日记”,或者“日记”的变种。可以说,网络新媒体对个体日常生活差异性的尊重,造就了一个“私散文”时代。 网络新媒体滋长出来的新散文也给传统散文边界带来挑战。“日记”诚实坦然,切近散文本质,但有些作者却刻意模糊写实和虚构的边界,陌生化日常生活,召唤读者的共情共鸣。写人记事可能是新媒体散文最动人的部分,比如沈书枝和张天翼在豆瓣阅读发表的同题散文《姐姐》,直面、实录家庭的隐秘真相,毫不掩饰的真实是其动人的内在力量。但同样是写人,像蒲末释的《寒冬旅人》是散文还是小说?就有读者的留言表示疑惑。 还有一个问题,网络新媒体呈现的往往是文字和图片、视频并置的综合文本。如果作者过度沉溺自我的表演,文字部分有可能沦为一种装饰性的“软文”。专注于表演、被观看和被注意,不利于文字的深度和深刻,进而带来新媒体散文过于偏向和偏执“轻”阅读。因此,新媒体滋生的新散文,未来如果要有一个好的前景,需要写作者更多的审美追求。(朱 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9日 第 12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