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变清了。”走在大理,时常听到当地人如此感慨。2003年的那场规模化蓝藻,仿佛一把悬在洱海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大理人不敢松懈一分。近年来,洱海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监测数据也显示,洱海的水质在逐渐变好。洱海治理保护初显成效,这一切得益于当地的精细化治水。 精细化治水,在于精准研判。为了保护好洱海,当地建立起100多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将保护治理任务落实到部、落实到人。建成洱海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对湖面和主要入湖河道重要节点断面水质监测的全覆盖,并对入湖污染负荷进行时空分析。这样一来,一旦蓝藻压力有增大的趋势,指挥部就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精细化治水,在于细致入微。4461公里的污水收集管道,是北京到深圳距离的2倍。大理人花了两年多时间,将每家每户都接入这张污水收集管网中,工程量巨大且繁复。建了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去哪里?当地又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收集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能够用于灌溉农田。一环接一环,不让一滴污水直接流入洱海。细致入微的不仅有这条污水收集线,还有大理市的流域河长制。每位河长不仅要管流入洱海的这条河,还要管流域内所有的支流和沟渠,监管极其细致。 精细化治水,在于以人为本。为了保护洱海、建设湿地和生态廊道,环湖15米之内的1806户共7270人全部搬迁,等待他们的是一个绿色环保的“1806”(注:回迁户数)特色小镇,有些居民不肯在家中修建化粪池、建设污水收集管道,村支书便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防控面源污染,洱海流域内禁种大蒜,老百姓的吃喝成了一大问题。当地及时促进农业转型,实施水稻、烤烟等绿色生态种植,发展水果、中药材等多年生作物,促进土地流转,引入外来企业,帮助农民实现就业。 洱海变清了,精细化治水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丽愿景正照进现实。(何欣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05日 第 11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