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班牙不限地域工作
本人男,湖北人,30+,身体健康,勤劳肯干,有国内10年电脑手机门店销售经验,踏实稳
丁芒先生88岁时收到53年前刘伯承写的“亲笔信”
丁芒,1925年出生在江苏南通,1946年参加新四军。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先后出版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诗论集、书法集40余部。 丁芒老先生88岁那年,住在南京市玄武区高楼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宿迁市史志办主任杨学军。杨学军告诉丁先生,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整理出版社下属《星火燎原》编辑部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53年前,刘伯承元帅写给丁先生的亲笔信。4月初,丁先生收到了杨学军寄来的彩色复印件。 刘伯承元帅在信中写道:“丁芒同志:回忆长征一文,您出力太多。其中关于事例原则问题,必须请军委常委诸同志审核才有把握。我看了您最后稿。我仅为干部团渡金沙江,增加两句说明史实。余无意见。致以敬礼!刘伯承
九月三十日。”通篇信件为刘元帅毛笔书写,字体顿挫有力。从复印件看,原件纸张已经发黄。 令人感慨的是,刘伯承身为共和国元帅,给一位下级编辑写回信,竟然尊称对方为“您”,足见他崇高雅重、谦和博爱的胸怀。 这封信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丁老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点点滴滴。 “1955年,我开始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部担任编辑。《星火燎原》第三卷主题是‘长征’,长征时期刘伯承元帅是前敌总指挥,自然要由刘元帅来写整卷的纲领性文章。” 1959年4月的一天,丁先生拿着编辑部的介绍信,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刘元帅北京家中。“那是一座很普通的旧式平房,根本想不到里面住着共和国的开国元帅。进了客厅,我立正敬礼之后,刘元帅先伸手和我握手,让我坐下,这让我之前的拘谨一下子就没有了。随后刘元帅和我讲了长征时期的战争经历。”丁芒回忆说,“讲了大约半个小时,元帅已经很疲惫,便嘱咐我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找陈伯钧副院长,再了解些事情。” 根据了解的材料,丁芒夹叙夹议,整理出了《回忆长征》一文。“稿子送到编辑部后,当时的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赵易亚将标题改为《回顾长征》。然而,就在赵易亚副部长肯定了文章,重拟了题目,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被打成了右派,当场就被拉去参加批判大会。事后,我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托人交给刘元帅。” 当年10月份,《回顾长征》一文最先在《八一杂志》刊出,随后编为《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此时的丁芒已经被打成右派备受批斗。
此后,丁芒被下放到南通,也离开了《星火燎原》编辑部。“1972年,当时的《星火燎原》编辑部陈汉民联系我,向我核实了几个有关《回顾长征》一文的细节问题。之后我就和编辑部没了往来。”丁芒说,“但自始至终,没有人跟我讲起过刘伯承元帅曾经写的这封信。” 1979年,已经平反的丁芒调入江苏人民出版社,从此定居南京。 “为刘元帅代写回忆文章这件事,本来我已经淡忘了,直到今年3月份,突然接到宿迁市史志办主任杨学军的电话。杨主任告诉我说,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因公事找到了他,问起了我。原来朱社长在整理《星火燎原》编辑部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刘伯承元帅写给我的亲笔信。” “刘伯承元帅居然给我写有亲笔信!”88岁高龄的丁先生几乎不敢相信。“我当时就恳请杨主任,让他同已经回北京的朱社长联系,希望朱社长能把复印件寄给我。几天后,我收到了杨主任寄来的信,其中就有刘伯承元帅那封信的复印件。看着刘元帅53年前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激动兴奋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看着刘元帅的亲笔信,丁先生想起了53年前被批斗时期的一个小花絮。“1959年10月初,总政治部宣传部党支部开大会批斗我时,值班室的同志突然推开门喊道:‘刘元帅家里来电话,找丁芒。’因为我正在被批斗,自然不会让我接电话。编辑部正在批斗我的一位同志站了起来,说他去。接完电话回到会场,这位同志高声大喊:‘刘元帅的警卫打电话过来,说找丁处长接电话。丁芒居然在刘元帅家中冒充处长!’我当时就愣住了,别人都喊我丁编辑,怎么可能喊我丁处长。后来回想,可能是刘元帅的警卫认为,总政治部的人能见到刘元帅,起码得是个处长。出于礼貌,他就在电话里叫我丁处长。” 这名警卫在电话里面讲了什么内容,丁先生至今不清楚。“看到刘元帅的这封信后,我猜测警卫当时可能是询问我是否收到了元帅的信。” (本文根据南京晚报的报道整理) 责任编辑:詹强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