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老头乐”乐不出来,也为我们敲响安全出行的警钟,提示我们,在交通规划与设计方面,兼顾效率和公平,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出行特征,设身处地进行设计和管理。
资料图 驾驶事故频发下,“老头乐”乐不出来了。 河北张家口市,一辆白色电动代步车将5名成人及6名学生撞倒。北京丰台区,大爷驾驶代步车,撞向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和私家车后,淡定离开现场。 数据显示,2013-2018年,因老年代步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83万起。更残酷的是,1.8万人因此丧生,18.6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 出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驾驶不合规,路人两行泪。 老年代步车满足了方便舒适的驾驶需求,但合规和安全这一关怎么过,是生产商、监管方乃至全社会,避无可避的问题。 刚需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亟待满足。 在中青年人群投入繁忙的工作时,不少退休老人担起了买菜做饭、带孙辈的家务重任。除此之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出行需求,比如走亲访友、买药看病等。 他们出门都靠什么?是否方便? 《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公交车、地铁、步行是主要方式;频繁换乘、大量步行,是出行现状。 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56.36%主要依靠公交车;20.59%则是自行车及机动车;19.41%坐地铁;实在没交通工具可选时,就步行。 听上去挺无奈的是吧?恰在这时,老年代步车应运而生。 法宝 老年代步车,官方名称为“低速电动车”。体积小、运转灵活,堪称菜市场拼杀利器、接孙子制胜法宝。 这样一款深得老年人厚爱的车,从诞生之日起,完成了多次更新迭代。起初,它是形似火三轮的摩托车;后来,它变为“敞篷”四轮。 直到今天,它的配套设施愈发完备。自带倒车雷达、后视镜、雨刮器,俨然迷你版小汽车。 说得挺热闹,但这类车卖得好吗?市场规模有多大? 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低速电动车行业迅速发展,到目前已达年产100万辆、社会保有量300万辆、产值30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说,到2020年,预计中国低速电动车的保有量,将扩大到1000万辆以上,市场规模也将达到千亿级别。 市场规模大则大矣,但用户群体特殊。因此,若不能保证安全生产、合规上路。则市场越大,危险越多。 上路 复盘“老年代步车”前世今生,它最初只是医疗器械,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安全便捷出行。 鉴于驾驶者为老年人,因此,车不能开快了。道理很简单——预留充足反应时间。有研究显示,从15岁到75岁以上,人的年龄每增加5岁,制动反应时间就延长2%。 出于安全考虑,老年代步车的车速,基本控制在每小时 10 公里之内。另外,它绝对不能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不过,如今在全国各地道路上出现的“老年代步车”,不少的速度可达40至50公里每小时,且四轮代步车基本都在机动车道上奔跑着。 速度飙起来了,还跟机动车并驾齐驱,就应该被纳入机动车范畴,接受合规管控。可实际情况是,它落在了监管的中空地带。 根据目前的交通法规,车辆按照机动车、非机动车分别管理。按理说,老年代步车更类似于电动自行车、“残摩”等非机动车,但它并未被如此划分。 此外,老年代步车们没有牌照也不应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似乎也不能算作机动车。 身份无法定义,监管自是难题。 劣质 除了身份成谜和时常上演“生死时速”外,车辆的制造生产,也存在不少隐患。 近日,央视探访过一家制造商,情况触目惊心。 “前面一个门面房卖车,后面搭个棚子造车。用铁皮打造的车身占据市场主流。用来包裹车身的铁皮,厚度最多不超过2毫米,且没有经过任何安全测试。” 厂商称,“里面这些电机啥的都一样,就是壳子不一样”。只要仿着车壳,就能做出车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黄永和说,近年来,中国低速电动车生产和市场规模无序扩张,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百家,产销规模已超过百万辆。 但是多数低速电动车产品,并不符合现行机动车安全的技术标准要求,生产企业也不具备机动车生产资质。 无牌无证无保险的老年代步车们,大摇大摆地上路通行,给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良方 那该怎么办? 不少行业人士建议,老年代步车划归什么领域,要如何监管,一定要明确起来。此外,车辆生产标准、登记管理、驾驶人培训、制定保险制度等方面,也要下功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的学者们,给了新鲜观点。他们认为,不妨从老年人驾驶能力和道路设计方面入手。 如果能对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进行定期检测,筛选出合格驾驶人员,那驾驶安全性不就更有保障了吗? 如何检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刘东等学者说,可以采用模拟驾驶器,进行交通信号辨认试验。 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老年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误反应次数、操纵机能误操作次数、夜视力、动视力、深视力等指标。 要是条件成熟,可以将老年人的医疗记录,与从事老年驾驶人体检工作的检测记录相关联。 当发现身体状况不符合驾驶要求,就及时通报交通管理部门,劝驾驶人暂别驾车生涯。 学者们还建议,不能只盯着老年驾驶人。他们的驾驶能力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的辅助,也必不可少。 美国联邦公路局有个妙招。它对交通标志、标线进行了调整,所有标志和标线都简单明了,而且组成要素间距大。 此外,一律使用形象化符号,且符号、文字与背景色之间保持最大对比度。这样的交通设施设计,充分照顾到了老年驾驶人的特性,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老年人的安全驾驶显得越来越迫切。 不少欧美国家已将“维护、保障老年人交通安全”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亚洲来看,邻国日本也将“老龄者交通安全对策”列为重要课题。 从这个角度看,“老头乐”乐不出来,也为我们敲响安全出行的警钟,提示我们,在交通规划与设计方面,兼顾效率和公平,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出行特征,设身处地进行设计和管理。 这不仅是为老年人的福祉考虑,也必将提升中国道路交通管理能力的升级,让更多人安全出行、平安回家。 文/木舟子 原题: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