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到德国后第一次去理发店剪头发,女理发员居然特地在我脑后留下一撮头发不剪,还说“你们中国人不是都要留一条辫子的吗?我看电影里的中国人都是那样的”。 这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可在很多普通德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仍然是一个从前的、贫穷落后的中国。 我多想向他们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但当时我的德语不够好,我要找机会多练习。于是我决定到柏林工大食堂的信息墙上贴条子找语伴,用汉语交换德语。可是我一连贴了5张寻找交换语言的条子竟然都毫无反应。为什么?我问我的中国朋友,她直接回答我:“谁要学汉语呀!你还不如写‘愿意用擦窗户交换学德语’呢!”我又去问我的德国同学,对方很婉转地说:“中国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学汉语有什么用呢?”不光德国人,那时我还见到一个华人母亲训斥她刚带到德国的女儿:“汉语好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照样找不到工作,赶快给我把德语、英语学好!” 几年以后,这样的情况开始改观。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发,1992年我就有了愿意学汉语的德国语伴——一位要去上海浦东实习的大学生。“如果我去青岛旅游,中国人会不会打我?”这是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见当时中德两国人民之间多么缺乏了解。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学汉语的德国人渐渐多了起来。1995年,一位原东德地区的学生家长对我说:“我要让两个儿子的汉语水平达到能当记者的程度!”原来,两德统一以后这个家庭曾陷入夫妻双双失业的经济困境,后来因妻子找到了和中国有关的工作才得以缓解。“希望在中国!”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个德国人口中听到的说法。又过几年,这个地区的一所小学请我去教孩子们汉语。据说这个地区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家长中律师、医生、教师比较多。我去上汉语课的时候,德国电视台、德国之声电台纷纷前来采访报道。 与此同时,我在柏林的成年大学汉语班的学员背景也逐渐有了变化,最早的学员多是短期去中国的游客或记者,后来有了很多企业经理。更多的时候,我是直接到德国大中企业给他们即将派往中国的驻外代表上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连波斯坦工商局也请我去为小企业的老板们教课,包括汉语知识和基本礼仪等。有一次,我还和德国同事一起受邀乘飞机去慕尼黑讲课,介绍中国的企业文化。“这对我们太重要了!”这些德国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华人家庭对子女学习汉语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帮助下,1992年成立的汉语小组,后来逐渐发展成有近200名学生的柏林华德中文学校。 2001年起我担任该校教务长,曾带着校董会和全校师生的嘱托回国参加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大会。在大会发言中,我讲述了海外华校急需汉语教材的情况,立即获得国侨办、国家汉办领导的关注。 不久,大批合适海外教学的华校教材通过中国驻德大使馆送到了我校学生们手中。为了表彰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国侨办还为他们送来一批《新华字典》。华德中文学校的学生由此猛增到500多人。 2004年7月,我带领15名华德中文学校的学生到北京参加国侨办举办的“寻根之旅”夏令营,和他们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漫步,在人民大会堂参观,在万里长城远眺。这些9到13岁的华裔少年,亲眼看到了祖(籍)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心充满了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的自豪! 2004年12月, 我作为汉语教师接受德国《时代报》(Die Zeit)的采访,我终于有机会在该报“2004年回眸” 栏目中,向德国人介绍我的祖国,介绍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中国。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人人脑后拖着辫子的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如今我在上海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我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我教的学生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他们在中国学习汉语,也学习建筑、医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专业,其中有不少是硕士生和博士生。 如今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不再遥远,学习汉语越来越有用。我曾问意大利青年马克为什么要学汉语?他说“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信10年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学好汉语,就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中国强,汉语热。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亲眼目睹了汉语在海外从被冷落到受欢迎的过程,由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与祖国的对外汉语事业一同成长,并为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林希) (作者为上海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德语教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29日 第 05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