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也意味着,大运河保护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分类推进分段实施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给大运河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201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2届大会高度评价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并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方面入手。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规划纲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部分突出“分类推进”,注重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提出要构建综合展示体系等重要任务,推动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全覆盖。河道水系治理管护部分突出“分段施策”,根据各段河道现状提出资源优化配置任务,兼顾防洪排涝、岸线保护等要求,将逐步实现主河道全线有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部分突出“软硬兼施”,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另一方面打造“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和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形成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创新部分突出“提效补弱”,从协调机制、保障机制、交流机制三方面提高工作效能、补足突出弱项。 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总长度约3200公里,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00余处,作为中国体量、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大运河保护涉及多省市区,分布着丰富的遗产类型,其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申遗成功后,大运河保护如何形成管理协调机制,成为社会关注问题。 《规划纲要》明确,要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规划纲要》实施,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大运河沿线8省(市)要抓紧制定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 让大运河发挥生命力 汲取现代表现元素,讲述中国大运河开凿、繁荣的故事,杭州歌剧舞剧院围绕运河创作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中国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德国基尔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等巡演150场,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 日前,各地纷纷展开实践和探索,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引向深入。江苏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立了省级、地市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机构,提升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研究能力,深挖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大运河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开展了一系列大运河国际研讨、宣传推介活动。 杭州市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加强对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讲好“运河故事”,提升综合展示水平,统筹开发运河文化价值,加快运河二通道等工程建设,提升运河基础功能,增强文化带辐射效应。 北京市开展新八里桥建设立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编制规划、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在大运河文保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五大方面工作取得进展。(本报记者 王 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1日 第 02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