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腾冲和顺张家坡的田园景色。 刘正凡摄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爱国人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曾作此诗,描绘位于云南省腾冲市的“极边古镇”——和顺。不必艳羡!这幅美景,在今天的和顺依然可见。不仅如此,若将脚步迈得更远,你还能在腾冲找到许多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村落。 明朝洪武年间,在屯田军户政策之下,10余万将士奉命自南京、四川、湖广等地来此安家落户,在腾冲广袤的土地上建起众多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村落。此后数百年间,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当地因“走夷方”的传统,又兴起马帮文化,引进异域文化,令这些村落更具别样魅力。 近年来,腾冲着力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截至目前,腾冲62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顺镇、界头镇分别被列为全国首批和第二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在这座西南边境的知名侨乡,古村焕发生机,乡愁有所寄托。 村村各有风情 日暮时分,穿过高大的石牌坊,沿着石板路走进水碓村,小桥流水环绕着青瓦白墙,温婉静谧。不远处,大片田野绿意盎然,农人已经荷锄而归,几条黄狗仍在摇尾玩闹。两三名妇人端着木盆,走出河边的洗衣亭,盆里装着浣洗干净的衣物。跟着她们的脚步往村子深处走,座座民居,密密相连,错落有致,一眼可识徽派建筑的特征,仔细看去又能品出几分西方建筑的风味。 在这座位于和顺古镇的传统村落,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处。 腾冲,这片“极边之地”,因其特殊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建筑各具特色、民俗丰富多样的传统村落。近年来,依托中央财政“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腾冲以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和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让众多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走在水碓村,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原汁原味。故居、宗祠、巷道,乃至洗衣亭,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古树、农田也均在保护范围之内。村民一如惯常地耕田、浣衣、放鸭。沿着山坡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是他们世代居住的祖屋。这都归功于腾冲对保护传统建筑和街巷肌理的重视。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在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腾冲因地制宜,实施了村落特色保护工程。在古树名木传统村落,为古树名木建档、挂牌、砌围栏,清除竞争植物,引导村民保护村落资源,打造出固东江东银杏村、马站和睦“红花油茶第一村”等传统村落;在马帮文化浓郁的传统村落,着重对茶马古道进行修复,建设马蹄广场,再现马帮文化,修建马帮客栈;在抗战文化传统村落中,修缮抗战遗址,新建抗日纪念广场、抗日英雄雕塑和游览步道等…… 一座村落,就是一种风情。它们散落在腾冲的山间地头,拼接成一幅幅素雅清丽的山水画卷。 留住“人文胎记” 有人曾这样总结,腾冲与其它边境县份最大的不同,是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商帮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和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腾越文化”,世代追求的是“内和外顺”。同时,地处边疆、高山阻隔的地理环境又在这里形成文化的孤岛效应,使得一些在中原已经消失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在此沉淀,幸运地完整“存活”下来。 这是腾冲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其近年来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一张“王牌”。如何由外至内还原传统村落之美?腾冲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些村落从少数民族文化入手。 位于腾冲北部边陲的滇滩镇水城自然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全是傈僳族。这些年,在乡村建设中,水城村紧握傈僳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建成水城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组建傈僳族文化业余表演队,对“上刀山、下火海”的“香通”、农民画创作者等民族民间文化艺人进行登记管理,扶持他们开展民俗活动和艺术创作。一座极富傈僳族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边疆村寨跃然于世。 有些村落从“侨文化”破题。 位于高黎贡山西侧的芒棒镇张家村被称为“腾冲南部第一侨村”,村民300多人,在外华侨则多达500余人,分布于缅甸、泰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近年来,村里在尝试开发旅游小村的过程中,重点打造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华侨文苑广场,还原先辈走南闯北的历史足迹,让回乡寻根的海外侨胞找到“家”的感觉。 有些村落从呈现多元文化交融之美下工夫。 在水碓村,民居是清一色的合院式建筑,从中可见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记;八大家族的宗庙祠堂错落林立,彰显着“贵和尚中”、“谦和好礼”等氏族文化;新建的大马帮博物馆则以丰富的馆藏,全面展现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马帮文化。 留住“人文胎记”,让传统村落的这份古朴之美更富现代韵味。 守护“文气”民风 水碓村的村口立着一座高大门楼,飞檐入云,典雅庄重。顺着台阶往里走,两进小院,庭院深深,古朴幽静。一块由胡适先生题写的匾额高悬于一栋灰砖西式建筑之上——“和顺图书馆”。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源起可追溯至百年之前的清末。 说起这座图书馆,当地人格外自豪:在全国,平均60万人共享一个图书馆;而在和顺,几千人便拥有一座藏书8万多册的“精神家园”,且其中颇多古籍善本。 如今,图书馆一如往昔,借阅者络绎不绝。当年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这座乡村图书馆,已然成为水碓村乃至整个和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从文善文的民风在此传续。 在水碓村,这股“文气”随处可感,它藏于家家户户的楹联牌匾之中,显于男女老幼的举手投足之间。当地朋友介绍,这些年,腾冲的古村落火了,日子好过了,老百姓们忙着搞旅游的同时,却丝毫没有疏忽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力行忠孝事,多读圣贤书”,这些传诵数百年的民谚,当地人而今仍朗朗上口,尊重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绵延不绝。 若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民风便是传统村落的魂。只有守住了魂,传统村落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腾冲人深明其意,致力于此。在水碓村野鸭湖畔的石板小道边,几步一隔,立有多块图文并茂的石碑,其上文字详细讲述了让当地人受益数百年的质朴民风:家国情怀,急公好义,尊师重教…… 这是整个腾冲的缩影。几年前,腾冲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列为三大工程之一,加强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故事及文艺歌舞、节庆饮食等习俗的收集整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培训和教育工作,以此保护历史记忆,对民风民俗进行抢救。守民风,续乡愁,留住人们心中的精神情愫,腾冲始终将此列为题中之义。 对现在的城里人来说,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是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而在腾冲,“远方”并不遥远,诗意栖居就是寻常生活。(记者 聂传清 严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0日 第 06 版)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