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汽车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从美国、日本、德国,到法国、瑞典、中国、韩国、英国,乃至于印度、俄罗斯,无不重视汽车工业;世界前十经济大国,也和世界前十汽车生产大国高度重合。 对于中国来说,神州大地上出现第一辆汽车,是在《辛丑条约》签订的1901年,作为进贡给慈禧太后的“洋玩具”。然而,工业的发展常常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人民先后见过了形形色色的工业舶来品,但直到1949年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之前,中国都没有真正造出过一辆汽车,有的只是在其广阔国土上举办“万国汽车博览会”的辛酸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开始发力。1956年,“解放”牌卡车在长春一汽顺利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5月,“东风”牌轿车问世,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轿车。仅仅3个月后,“红旗”高级国宾车也诞生了。 然而,中国“汽车人”高度的建设热情,却极大地受困于落后的技术工艺。中国第一批小汽车的车盖、车门、轮毂,往往是汇聚全国最顶尖的钣金师傅,用榔头叮叮当当敲出来的。但汽车是资金密集、技术复杂的产品,缺少必要的技术升级,光靠榔头敲是造不出好车的。 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在1958年的国际博览会上,“解放”的性能水平还明显领先于日本的“丰田”卡车。而20年后的1979年,丰田公司的技术人员却被请来为一汽的技术改造作咨询。望着“三十年一贯制”的“解放”卡车,他们如同在观看一件古董。 必须打开国门,引进技术与资金,这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最急迫的要求,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共同的呼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中国培育出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建立起的完整工业体系,迅速转换为巨大的产能,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始了自己风驰电掣般的高速发展。 整个20世纪80和90年代,依靠“三大三小”的合资项目(三大:一汽、二汽、上汽;三小: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中国从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引进生产线,圆了中国人民的轿车梦。改革开放前,小汽车对于中国人是非常罕见的事物,而2009年后,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 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探索也走过不少弯路。进入21世纪,很快人们就发现,合资模式尽管来钱快,却迟滞了自主研发的脚步。由于靠导入国外现成技术就能赚取暴利,中国合资车厂往往没有太多动力去搞自主研发。彼时中国企业用于消化技术的费用,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10%,而同期日韩两国的这一比例,却达到了700%。当时,大街上跑的轿车95%是外国品牌,当国外汽车产品纷纷更新换代时,中国人开得却仍是桑塔纳、捷达和富康这“老三样”。 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这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新认识和新使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带动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不仅一汽、上汽、广汽等国有大厂纷纷开发自主品牌,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2010年吉利全资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股权及其相关知识产权,2018年又收购戴姆勒9.69%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比亚迪的电动巴士亦牢牢占据着多个发达国家的市场。时至今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以上。 更重要的是,如今全球汽车工业正酝酿着一场巨变。汽车将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智能电动汽车将毫无疑问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对正在发生的赛道偏移,中国汽车工业也在拼命地抓住机遇,缩小与传统汽车强国的差距。蔚来、威马、小鹏等一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在蓬勃发展,努力改写世界汽车产业格局。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汽车工业的演变,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其中既有伟大的转折,也有艰难的探索,更有孕育着的新变。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只要不断总结经验,鉴往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明天一定可以更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04日第10版 韩维正)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