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IO DE CHINOS 华侨快报(国际刊号 ISSN 2530-1349)官方网站http://www.laicw.com 新手帮助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注册
国际刊号 ISSN 2530-1349 
西班牙华人网创立于2010年
源自戈雅的故乡——萨拉戈萨

Prensa para extranjeros “独立、公正、即时” 的新闻发布
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 成员
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 成员 
国际中文记者联合会 成员
“一带一路” 文化先行
五湖四海皆兄弟 旅西华人大团结
微博 Qzone 人人 贴吧 微信

西班牙华文媒体史话 ——致敬改革四十周年之九

马德里时间:2018-12-22 04:15| 发布者: lcw7612| |原作者: 麻卓民|来自: 华侨快报

侨团动态栏目所有文章页(简要上方) 赞助商广告位 100欧元/月 广告联系微信:xbyhrw1

以此文致敬祖国的改革开放,致敬西班牙的华文媒体人,致敬华文媒体先驱王熙丽,致敬曾支持过《西华之声》的同胞!——作者西班牙华文媒体史话 ——致敬改革四十周年之九文化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仓廪实而 ...

以此文
致敬祖国的改革开放,
致敬西班牙的华文媒体人,
致敬华文媒体先驱王熙丽,
致敬曾支持过《西华之声》的同胞!
——作者

西班牙华文媒体史话
                          ——致敬改革四十周年之九

文化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所有辉煌灿烂的文化都出于盛世,“文运”源于国运,国家强则文化盛。春秋如此,唐宋也是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作为移民群体,其实也一样。没有经济基础,移民文化会渐渐消亡;经济实力强大了,移民文化也会发扬光大。西班牙华文媒体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西班牙华人社会由弱到强的过程,也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开始强起来的历史。

本文只是我所了解的一部分华文媒体的情况,有的媒体我少有联系,因此本文所反映的情况肯定很不全面,敬请各位报人谅解。另外因为本人曾参加过《西华之声》报的一些活动,情况比较了解,因此篇幅也会稍稍多一些,也请其它媒体予以理解。

(一)一段艰难的路程

    西班牙华人社会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华人社会是一个沉寂的群体。早期的青田小贩们蓬头垢面,忙忙碌碌奔波于生计,他们的文化就是抱团“取暖”,赚点小钱,然后回家。留在西班牙的,最后也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了。

一个移民族群的存在,需要有源源不绝的文化涵养。维系移民族群文化,除了语言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字。在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学校和中文报纸。据说,西班牙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一份叫《中国人》的报纸。这份报纸是八十年代后期由台湾同胞在马德里创办的,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力”,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消息像惊雷一样在台湾炸响,台湾民众人心惶惶,很多人逃离了台湾,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西班牙。据1981年统计数,西班牙华人总数有757人,大多都是台湾同胞。但作为纸媒来说,受众还是太少,《中国人》因经费不足停刊。

1985年西班牙“大赦”,有1700名大陆同胞获得了居留,华人总数达到了2444人。1990年至1991年,西班牙“小赦”,有5438名华人获得居留。据1993年西班牙官方公布的数字,西班牙华人总数为8218人(不包括无合法身份者)。这一时期,马德里曾有过一份中文报纸《南欧华人报》(具体时间不详),创办人叫林承国,上海人。据说林先生在国内就是报人,曾担任过《新民晚报》记者,有一定的从业经验。那个时候人数虽然有了,但居住比较分散。另外生存还十分困难,因此“看报”的人不是很多。最终《南欧华人报》也因受经济问题困扰,出了几期就夭折了。

我1992年到西班牙之后,没见过《中国人》报,也没见过《南欧华人报》。因为没有中文报纸,为了慰藉孤寂的乡情,1993年初,我订阅了法国的《欧洲时报》。

(二)王熙丽与《西华之声》报

九十年代初开始,西班牙中餐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当时有关人士统计,中餐馆总数已经有数千家,遍及各大城市。1993年由于受西班牙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人经济开始陷入了困境。这一时期也是西班牙华人社会的动荡时期,各种抢劫案以及凶杀案接连不断。1994年初,在瓦伦西亚的甘迪亚,一家中餐馆老板和4名员工一夜之间被残忍杀害。凶杀案震惊了整个西班牙社会,华人更是人心惶惶。

1994年7月13日,为了打击邪恶、维护华人自身权益,旅西华人王熙丽和一部分侨胞发起成立了“旅西华人自助基金会”(后改名“西班牙华人总会”),并创办了《西华之声报》。

1994年7月18日,《西华之声》开始创刊发行。



1,《西华之声》创刊号“写在发刊前面的话”
     目前,在西班牙的华侨人数日益增多,而处境却日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有一个中文刊物为华人服务,以沟通信息,应付生存之危机。《西华之声》就是为了正义需要而创刊。
    《西华之声》发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华侨介绍报道信息、交流感情、反映呼声。
    《西华之声》将及时报道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新闻,并且以介绍西班牙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翻译报道西国报纸和电视台有关中国侨民的正反面报道,反映侨民中的好人好事,并教导宣示违法乱纪者改邪归正。
    中国侨民在西班牙生活经商,要注意学习西班牙法律,特别是和我们华侨切身利益相关的法令政策等,以免触犯法律。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礼貌礼节等等,不要使自己孤立于当地社会之外,自行其是。所以本报亦将在这方面多作一些介绍,以供读者了解,努力和当地社会融成一体,安居乐业。
    《西华之声》也是一个向全体旅西华人开放的文化园地,通过这个刊物,可以反映我们自己的想法,交流感情,丰富旅西华侨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我们欢迎大家各种形式的投稿,共同来办好这一刊物。
《西华之声》将本着“服务华人”的原则,为旅西华侨工作。不管你是老侨新侨、有无身份,一踏上西班牙的土地,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俗话说,“自助者天助”,我们华人只要自立自强,一定能在西班牙开基立业,创造美好的明天!

《西华之声》是王熙丽女士发起创办的。王熙丽,浙江温州人,出身诗书人家,她是一个才华卓著的女人,不仅能弹得一手好琵琶,而且书画也有相当造诣。1995年,她创作的水彩画获得了西班牙全国比赛第一名。一个中国人能在艺术王国夺魁,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王熙丽笃信佛教,极具爱心,为了创办《西华之声》报,她的足迹踏遍了西班牙各大城市。

才华横溢的王熙丽女士(图)


9月15日晚上,王熙丽、吴观艺一行来到巴塞罗那。次日下午,在巴塞罗那《大世界》饭店召开了座谈会,受到了侨胞热情欢迎,座谈会气氛非常热烈。我是被王熙丽的精神感动,也是被《西华之声》所吸引,参加了她组织的“旅西华人自助基金会”。这是我到西班牙之后参加的首个华人社团,此后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在《西华之声》报,我认识了一批极具才华和热心的侨胞,王克、王绍基、吴东方和王熙都等人。《西华之声》正是因为他们才办得如此有声有色。

2,《西华之声》报人的足迹
附录:《一路春风一路情》摘录(作者  陈瑜)1994.10.1
    9月13日,基金会会长王熙丽和副会长吴观艺一行三人来到ZARAGOZA市,在逗留的两天中,受到了项乐平先生、潘淑红女士、杨万春先生、白洪来先生的热情接待。
    9月14日下午,在装潢豪华高雅、雕梁画栋、气派特大、气氛特好的《美美饭店》,吴观艺先生和项乐平先生主持召开《西华之声》时事座谈会。潘淑红女士特地准备了丰盛的水果点心招待与会侨胞,其温馨热情的待客之道确实十分感人……会上,项乐平先生爽朗直率地说,“支持办报不能光是口头上叫喊几句,要拿出实质性的行动,物质性的支援。”他的豪语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即刻,会场上群情沸腾,捐款握钱的手从四面八方伸来……
     9月15日晚上,王熙丽、吴观艺一行连夜赶到巴塞罗那。次日下午,在巴塞罗那《大世界》饭店召开了座谈会,受到了侨胞热情欢迎。座谈会气氛非常热烈。林传舜先生、朱炳勋先生、麻卓民先生、程小楠先生都在会上发了言,转达了广大侨胞对《西华之声》的高度评价……《大世界饭店》两位非常有气质的年轻老板赵煜敏、陈正波先生给人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印象,他们不仅乐意借用座谈会场地,还备下了大量的时鲜水果和餐点招待与会客人,使所有的侨胞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ALCANTED的侨胞们同样非常欢迎《西华之声》使者的到来。在《北京饭店》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提出来很多建议。尤其是王利义先生,自收到《西华之声》后,便挨家挨店去分发宣传。《留园饭店》刘家桢先生、徐宏伟、《香港饭店》徐象杰先生、《亚洲饭店》王洪熙先生、《长城饭店》金毅先生,他们都乐意慷慨解囊赞助报纸。他们说,“《西华之声》讲出来华人的心里话,这样的报纸办得好,应当坚持办下去!”“广大侨胞就是《西华之声》的坚强后盾!”
    MALAGA这座别具一格的南方小城正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进入马拉加,确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西华之声》时事座谈会在《香港饭店》举行,主持人郑国光极尽地主之谊,像对待亲人般招待与会客人,情谊殷殷,宾主尽欢。
    会上,郑国光先生、潘勇先生、池秋琴女士、陈波南先生、陈廷明先生都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份报纸正是侨胞们目前所急需的,来的非常及时,没有理由不支持。在座谈会未开始前,每一个人都已主动要求填写了入会表格和认捐单。最令人感动的是有的饭店在收到《西华之声》时,竟放着香喷喷的饭菜于不顾,而争着先看报纸。廖大茂先生的女儿欣喜地对我们说,“这份报纸我喜欢极了。你们猜我看了几次?我看了六次了!”……
     SEVLLAD的会议由刘特科先生主持,四、五十人济济一堂,谈笑风生。与会客人有青田人、温州人、留学生、台湾人……这次聚会是塞维亚华人史上的第一次大盛会。这么多人赴会认真严肃地讨论华人自己的事情,确实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惊人之举。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西华之声》为侨胞能在西班牙更好地立足奠定了基础”,“为了造福子孙,必须让他们了解老一辈华人在西国的艰苦奋斗史,子孙们将凭藉《西华之声》了解和理解前辈们用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双手创造了自己基业的同时,曾经如何地挣扎跋涉过。”“我们只有坚定地支持《西华之声》,让她在异国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成果,福延子孙”。在刘特科先生、杨高先生和洪葱葱女士的带领下,绝大多数侨胞都成了基金会会员,并捐了款。

附录:《北行放歌》摘录(作者  王师利)1994.11.15
     一支歌, 
一支华人和睦相处的歌;
     一支歌, 
一支旅西华侨声心的歌。
     象春风,
是那么温暖;
     象白云,
是那么洁白。
     啊!
华声华心,
自助自救。
     凭着我们一颗颗赤诚的心,
     凝聚全体华人的智慧……
    1994年10月,《旅西华人自助基金会》和《西华之声》编辑部人员北上,对西班牙北部几个城市进行了访问,征求和听取北方广大侨胞对本报的意见和建议。
    10月25日,王熙丽等人再度从马德里出发,首站抵达OVIEDO,受到了雷翠英女士和徐顺游夫妇的热情接待。座谈会在《上海饭店》召开,由饭店老板雷翠英召集主持,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周邦雄先生的讲话很有代表性,他希望《西华之声》要继续不断办下去,并要求在西各侨团要广泛支持,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服务。
    《东方明珠》老板徐顺游夫妇、雷翠英女士和王玉琪带头捐款,会上,大家一致推举雷翠英女士为OVIEDO分会负责人。雷翠英女士是大学毕业生,对公益事业热心,我们未出发前已经收到她热情洋溢的来信,果然一见如故……
     当晚,王玉琪先生驾车送我们到GEJON,由季春晓女士作向导访问了十多家中餐馆,途中,詹红伟先生、朱群英女士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现身说法,除一家语言不通外,全部都填写了入会表格……
     26日到达SANTANDER已是晚上9时半,为迅速通知各饭店在下班后能集中开座谈会,顾不得吃晚饭,放下行李马上行动。由《利园饭店》老板黄加勉先生陪同,当我们到达《上海饭店》时碰见熊惠瓊女士,她欣然加入了我们的行列。通知完毕返回时,有很多人已在门口等候。大家马上布置会场,瞬间桌上已经摆上鲜花水果和糕点。会议由熊女士主持……当场,《天宫饭店》老板项凌玲、《长城饭店》老板朱立忠、《利园酒楼》老板黄加勉带头认捐。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华侨周金泉为负责联络人,泰籍华侨陈立耀为顾问……马来西亚华裔叶富兴也成了基金会的一员。
    BILBAO座谈会在《丰盛饭店》召开,有四位新老华侨发起召集,《华园饭店》老板李志俊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企业家,对新来华侨总是尽心帮助,受人尊重,《大千饭店》新侨领杨家鐸,自己站稳脚跟后帮助乡亲创业,已成一方俊杰,《长城饭店》老板朱小荣是位后起之秀,经营有方,一枝独秀,令人敬佩……在座谈会上,王熙丽女士首先汇报了《旅西华人基金会》和《西华之声》的创办经过,她希望得到侨胞的参与指导……老侨领李志俊的发言最令人感动,“在西侨胞不分台湾、大陆和香港,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在李志俊的带领下,人们纷纷发言和捐款,到会数十人填写了入会表格。
     基金会和《西华之声》编辑部走访了西班牙十多个城市,所到之处,侨胞们都自发地组织召开座谈会,建立分会,选举了联络人,一个强有力的华人组织已经在西班牙诞生了,它以特有的欣欣向荣的姿态在茁壮地发展。它包括的层面之广,参与的人数之多,引起的反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3,《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发行后,在西班牙华人社会引起了强烈反映。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编辑部收到了来自西班牙各地的群众来信就有一百四十二封。
来信说:“《西华之声》的发行是我们全体旅西华人的福音,你们为旅西华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你们的文章,我一字不漏地仔细地阅读,得益匪浅”,“手里拿着你们的报纸,这对侨居在异国他乡的侨民来说,真像是旱地迎到了雨露的滋润。”
如今再读这些读者来信,心中仍然十分感动。这些来信表达了侨胞对媒体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华人社会的真实情况。
《西华之声》是西班牙华人历史上办得最早、也是当时办得最好的一份报纸。
附录:《一报迎来千般情》(作者  仁仁)1994.9.15
    《西华之声》试刊号发行后,在西班牙华人社会中引起了强力的反响。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编辑部就收到来自西班牙各地142封来信。广大侨胞在信中热情地赞扬了报纸的发行,纷纷表示了对报纸的支持……一时《西华之声》成了广大华侨的热门话题,很多华侨为能拿到一份《西华之声》而高兴,有的华侨把报纸珍藏起来,认为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报纸。西班牙有关部门、大学和图书馆也准备收藏《西华之声》。
    巴塞罗那一位侨胞在信中说:你们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但也是很崇高的,广大华侨会支持你们,就象能得到你们的帮助一样。
    马拉加的一些中餐馆老板写道:《西华之声》的发行是我们全体旅西华人的福音,你们为我们旅西华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塞维亚的华侨来信说,当他阅读《西华之声》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感到亲切。终于有一份来关心我们旅西侨胞的生活,来展示我们的生活,来拓宽我们的视野。
    马德里郊区的一位华侨说:报纸的诞生,实现了西班牙华人多年来的宿愿。我们华人就是应该注意自强不息。
    一位华侨用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我爱你——《西华之声》”,来表达他对《西华之声》的赞美。
    很多华侨在来信中称赞“《西华之声》丰富了我们这些游子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报上的很多文章,特别是对西班牙社会政治、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居住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报纸法律信箱的开设,是我们华人最宝贵的阅读园地”,“你们的文章,我们一直不漏地仔细阅读,得益匪浅啊!”“手里拿着你们的报纸,这对侨居异国他乡的侨民来说,真象旱地里遇到了雨露的滋润。”“编辑部的先生为我们侨居在西班牙的侨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只言片语,封封来信表达了每个侨胞对《西华之声》的支持。当我们的编辑捧着这些来信,双手虽在颤抖,而心中却充满着温暖。
    华心所向,华心所求,大家都希望旅西华侨能安居乐业,希望《西华之声》能越办越好!
《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1994.11.15
“贵报的发行是旅西华人的一大福音,我为在西班牙有了自己的中国人的报纸,无比高兴。我愿做贵报的忠实读者。”              ——MALALEJA MADRID  赵崇肃
“我代表我们老乡福建人向你们全体问好!非常高兴能够在此一阅《西华之声》深感荣幸,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成此报的到来,使我们能够更深地了解我们中国人在西班牙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理解一点关于法律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总而言之,在此我们都祝《西华之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MADRID 陈娇玉
“我们旅欧多年,都深感在欧生活寂寞,文化娱乐活动少,近日从友人处得知《西华之声》创刊,心里都非常高兴,就好象在严寒的冬天里,给广大侨胞雪中送炭,带来了悠悠的暖意……”                                 ——BENIIKORIN 《长城餐馆》全体员工
“偶然在朋友处看到贵报,觉得内容非常好,且丰富又实事求是反映了我们的心声,非常希望能够经常看到贵报,一颗游子的心忠诚地祝你们将会拥有更多的读者。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你们,也让所有的读者感谢你们为她们带来了信息,带来了知识,带来了……”
  ——读者吴韋
    “收到你们的报纸特别高兴,在西班牙能够了解华人信息。区区小报贡献无穷,祝万事顺利为颂。”                                ——SAN  SEBASTIAN 廖晓亮
《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1994.12.15
“今天有幸在朋友家认识了西班牙华人主办的《西华之声》,随手翻阅几篇,内容丰富、生动,信息灵通,很有趣味性,顾名思义,它代表在西华人的声音,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在我们朋友之中互相传阅,爱不释手……”          ——BILBAO  倪传忠
“昨偶从友人处获悉《西华之声》创刊并发行,心中甚喜,可以说,我们全体旅西华人是完全认可它的,愿这朵奇葩在欧洲盛开。”       ——MADRID 林湘生
“读了《西华之声》报纸后,心中感触很大。一份中文报纸拿在手中,心里感到一阵阵温暖。在西国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华侨自己创办的报纸,心里真是高兴万分,你们真是为西国华侨做了一件大好事……”                    ——POLLENSA MALLORCA  ZHU XU JIE
 “西华月报暖千家  字字传声到海涯  从此侨胞有喉舌  安居乐业着新花”
                                       ——写给《西华之声》报 冬青
《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1995.1.15
“从朋友那里阅到《西华之声》,觉得办得太好了。它是联系旅西华人心声的纽带,不但给每个华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带来了不少的社会信息,我们在北部的众多华人热切地关心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西华之声》与旅西华人并存。感谢你们辛勤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奉献!”                                               ——BILBAO  迟志鸿
“感谢你们能为在西班牙的华人办出这么好的内容丰富的报纸。当我见到这份报纸,我激动地一口气将它全部读完仿佛回到了祖国,工作一天的劳累也全部消除了。”
——MALLORCA   何国有
 “《西华之声》的创刊是我们旅西华人的一件大喜事,我想,每一个华人都会为之欢欣鼓舞,都会给予大力支持。
   《西华之声》无疑是为目前文化封闭的状态打开了一个窗口,我衷心希望《西华之声》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OVIEDO  雷翠英
《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1995.4.15
     “也许是老天的故意安排,我和《西华之声》的缘分在于BASURA。可当我把她带回家阅后,我对她的外貌的介意之心已荡然无存,我深深地被她的内容吸引住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拥有她。”                                 ——MADRID  韦凌瑛
“我很喜欢贵报,每篇文章都拜读了,不尽感激!”    ——ALICANTE 朱守地
“我一次偶然看到贵报在一家中餐馆被几位侨胞争相一睹为快的情景所惊喜。有这么一份报道咱们华人生活的报纸,何不借来一读。”           ——CANARIAS 马俊承
《西华之声》读者来信选登  1995.5.15
    “贵报的创刊,给在西华人对西国时事政策的了解很有好处,为维护在西华人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贵报内容广泛,题材精华,从中看到贵报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血汗,我们全体在西华人都由衷地、默默地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
我看到贵报第九期的《要为中国侨民的利益去奋斗》颇有获益,关键在于我们在西华人团结一致,为维护侨胞的利益去据理力争,那么西国当局也不会轻看我们中国人的。”
——VITORIA  徐斌
    《西华之声》在各位有识之士的苦心经营下,到现在已经发行了九期。每一期都办得有声有色,令人赞赏。万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都使人培增必胜的信心。相信贵报也能有灿烂的前程。
    众所周知,办报是一项艰难的事业,不仅要有商业头脑,还要有广博的社科知识,更需要有一颗爱心。报纸属于精神范畴的商品,起着传递信息、知识的功能,它是一种精神食粮、一种人生观,因而它对人的影响更深远。
    记得《纽约时报》的创刊人创刊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它至今还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都遵循的宗旨:“不畏权,不为私”。              ——SEVILL  项磊飙
“偶尔得到一份《西华之声》,如获至宝,一气读完,感慨良多。这正是我们期望多年的报纸,它道出了我们旅西华侨的心声,更可贵的是,所有的评论文章和新闻都是立足于华侨的利益,替华人说话,帮侨民办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聪明的民族之一,但不团结是我们的弱点,为此我们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是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再冷漠下去,我们不甘心被人当作傻瓜而任人发落。所幸的是《西华之声》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相信旅西华侨扬眉吐气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BARCELONA读者 许晓寒等

4,《西华之声》报捐款人(1994.7——1995.3)名录
《西华之声》报得到了广大侨胞的支持,所有捐款人都是自愿的。如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我想,这些人都是不应该忘记的。(捐款人的排名顺序,按照原来见诸报端的顺序)
1994.7.18   首批捐款人
王  克  王熙丽  王绍基  王  策  吴观艺  瞿小平  陈钱权  朱剑云  周守路  夏蓝奎    叶碎友  曾若镜  杨贵斋  洪立海  朱  光  刘杰昌
1994.8.15   第二批捐款人
王熙都  廬米温  朱一琴  吴莫干  林风盛  洪大晓  张芝康  鲁叶丹  邓晓丹  吴金兰    陈惠康  林其德  姚茂流  詹浩望    
世界禅定学会西班牙分会  还有三名未名华侨捐款5万西币
1994.9.15   第三批捐款人
王世杰  史巧娥  叶永颐  叶  群  白植崇  刘荣光  阮松华  朱正义  朱永平  朱松岳    吴彩萍  陈永昌  陈向东  陈连俊  陈爱莲   陈珠龙  杨景明  焦念国  俞志荣  胡建光    胡爱莲  杨兰生  徐春生  张培秋  蒋心德   谢彩莲
1994.10.1  第四批捐款人
王  雷  王祖雅  孔令珉  尹岩娜  白丽卡   白洪来  李桂方  巫有胜  吴中泽  吴锦平    林  坚  林  枫  林世峰  周笑巧  陈友明   陈如林  陈克平  陈志春  陈柳林  陈昆南    陈瑞勋  叶晓战  杨万春  项乐平  项金宝   项烈平  柳文智  夏锦忠  徐新海  梁普畹    黄志坚  裘大雷  蒋梦麟  詹特雄  蔡守仁  潘育贤
1994.10.15 第五批捐款人
王利义  王洪熙  王路遥  厉胜伟  厉爱静   朱正寅  朱炳勋  朱志勤  吴忠弟  吴政弟    林  馗  林之若  林传舜  周汝祥  金  毅   季奏斌  胡绍枢  陈正波  陈师榕  徐象杰  徐象国  徐晓雷  高紫杰  麻卓民  赵煜敏  许建飞   赖登珠  程小楠  刘家柏  杨若星    蒋肖勇  张  呈    
1994.11.15  第六批捐款人
王亚金  尹永东  包南珍  朱安邑  汪建成  吴小军  吴王云  吴伟平  吴爱君  罗跃进    房丹平  林连康  郑荣恩  郑国光  洪葱葱  施一帆  高德金  陈永豪
1994.12.15  第七批捐款人
王玉琪  叶富兴  朱立忠  宋美莲  李志俊  沈敦道  陈文楠  陈起敏  徐波南  黄  晔    章玉丕  焦方银  项凌玲  杨  高   杨新鐸  詹红伟  楼维良  雷翠英  傅道毅  廖大茂    潘  勇  刘特科  谢厚平  谢家栋
1995.1.15  第八批捐款人
王  娜  叶玉英  阮松林  朱  忠  朱小荣  任伟珠  吴卡佳  吴桂英  吴品国  吴晓萍    杜孟成  李成昌  李建康  季旭平  季春晓  莊永基  林丽玉  周邦雄  陈文忠  陈建光    陈廷明  陈和平  陈顺发  徐小平  徐叶伟  徐顺游  黄加勉  张增敏  赵幼华  赵观勇    刘特平  廖小亮
1995.2.15  第九批捐款人
王汝明  李  新  李文杰  吴宣敏  林铁孺  周永泉  陈康国  萧银花  章  立  傅南克    叶正民  叶加奇  叶和平  崔海勇  张  勇  张  策  张亿岳  张平康  张立樵  杨  凯    谢  明  颜月华  苏良虎
1995.3.15  第十批捐款人
王立龙  王和斌  厉  伟  阮松英  沈  丹  吴国品  金小柔  金小花  金建荣  林丽玉    周海鸥  胡大荣  徐灵芝  高荣琴  陈国维  陈鸿强  姚秀珠  曹明忠  麻益中  黄焕章    彭威璋  杨大宝  雷格非  鲁  慧  赖治平  刘民华   静斋子气功针灸医院

1995年《西华之声》新年活动合影。前排右二为《西华之声》报社长王熙丽,右一为王熙都,后排右一为《西华之声》报总编王克,右二为编辑吴东方,左二为编辑瞿小平。(图)


《西华之声》得到了华人社会的广泛支持。《西华之声》报拥有十二个版面,内容非常丰富。《西华之声》成了西班牙华人社会很受欢迎、影响很大的一份报纸。 1995年7月,《西华之声》创办一周年的庆祝活动是西班牙华人社会一次空前的盛会。西班牙王后索菲亚、原首相冈萨雷斯、人民党主席阿兹纳尔写信或派人参加了会议,表示了祝贺。西班牙电视台、电台和报纸都派了记者,还有许多西班牙友好人士也参加了会议。
《西华之声》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后来西班牙华文媒体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欧华报》创始人王绍基对我说,“没有《西华之声》就没有《欧华报》,对我来说,《欧华报》是我对《西华之声》停刊那个耿耿于怀心结的释放。”

(三)洪仁与《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和《华新报》

1,一份其貌不扬的报纸
     1994年8月22日,《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相继诞生。它以最快捷的方式把世界和西班牙的“时事新闻、政经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广大侨胞所喜闻乐见的“影视动态”带给了旅西华人。

我最早看到《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是在1994年9月初。那天我在马德里一家中国商超市看到《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的创刊号,因为是免费赠阅的,我便随手拿了一份。说实在的,如果是“卖钱”的,我肯定是不会要的。那是一份复印出来的报纸,剪拼、复印和装订技术实在无法恭维,歪歪扭扭拼凑的痕迹十分明显。《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创刊号我保存了很多年,可惜后来找不到了。可能是因为它“太难看”,被家里人当作垃圾丢了。

第一次见到洪仁先生还是在《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出刊三年之后,那是1997年9月在巴黎《欧洲时报》社举办的“首届欧洲华文报刊研讨会”上。那次研讨会,欧洲各国华文媒体都有人参加,而且大家都带了自己的杂志、报纸相互赠阅、相互交流,唯独就是没有看到《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会上洪仁先生有段精彩的发言使我至今难以忘记,他说:“今天,我是故意不带自己的报纸来的,因为我的报纸很不好看,都是剪剪贴贴复印装订出来的,我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大家都被洪仁先生坦诚而又有些幽默的话逗笑了,我也忍俊不禁。

洪仁是一个台湾同胞,当时在马德里开一家照相馆。会上洪仁先生还说起了自己办报的缘由:1994年有一天,有个女人到他的照相馆找工作,洪先生说:“你找工作是不是找错了地方,我的小照相馆用不了人,再说你又没有居留,我这店三面玻璃,警察一来你跑也跑不了。”那个女人说丈夫是马德里大学的交换学者,自己其它活干不了……洪先生听了有些同情,他寻思着给这个女人帮忙。后来问她会不会复印,那个女人说“我会”,于是洪先生说:“那我们就办报吧!”这就是《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起始的故事。

洪仁先生办报的故事让我感动。坦诚是洪仁先生给我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2,“山穷水尽” ,绝处逢生
1994年8月《西班牙华侨新闻周刊》创刊初期,发行量只有100来份,1996年8月的发行量还只有500来份,到了1997年8月,发行量才达到700份左右。洪先生说,“开头三年至五年,我每个月都要亏本。”当时每份报纸的售价是150比赛塔,报社包括翻译、剪辑在内虽然只有三个人,但纸张、印刷、邮费和工资加起来,发行量至少达到900份,收支才能持平。900份虽然是个不大的数,但洪先生为此整整奋斗了五年多。

办报本来困难,因为洪仁是“台湾人”,所以办报比别人有着更多的困难。一方面有来自“台湾”的压力,指责他使用简化字是“媚共”;一方面来自西班牙华人社会“左派”的压力,他们认为“台湾人”政治上不可靠,“洪仁办报,别有居心”。1995年初曾有人预言,“《新闻周刊》不出半年,便会停刊”。 人有时候也是很怪的,某种压力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洪先生说:“当时我就是为了争这口气,咬咬牙也要坚持半年。

”半年以后,《新闻周报》没有停刊。争气归争气,但每个月都要赔钱这是个现实问题。太太开始动摇了,“又要受气,又要赔钱,这又何必呢?”。到了1996年初,洪先生也有些气馁了,但他还是咬牙撑着。他说,“能撑多久是撑多久”。到了1997年初,报纸的广告量下降,当时只剩下7个广告。《新闻周刊》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洪先生心想,“出了这期也可能差不多要结束了”。

《西班牙华侨新闻周刊》在最后准备停刊的那个月,一天,他的员工突然接到了一个大广告,“半版、连续刊载半年”,而且员工已经收了客户十几万西币的广告费。“收了人家的钱,可不能不办报”,为了信誉,洪仁先生再一次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正是这一“咬咬牙”,后来竟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那最后的广告改变了《新闻周刊》的命运。

也就在那一段日子里,《西华之声》报纸停刊了,还有一份《欧洲华声报》也停刊了。洪仁“时来运转”,《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一度成了“独家新闻” 。“一统天下”,它的日子便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3,更名《华新报》 ,创造奇迹
1998年初,《西班牙华侨新闻周报》更名为《华新报》,以崭新的版面示人,一步一步走上了正轨。紧接着,由于西班牙“大赦”的机遇,这一时期,华人蜂拥而至,《华新报》终于迎来了西班牙华文报纸春天的到来。

也在这一年,《华新报》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她就是后来《华新报》的总编陶辛夷。她有极高的文学涵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她的到来,让《华新报》上了一个大台阶。《华新报》从此越办越好。

《华新报》发行量在全国各地迅速扩大,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洪仁先生在回顾这段艰难的办报历程时说“我总感到在冥冥之中,一定有神灵在护佑我。”我以为护佑洪仁先生和《新闻周报》的并不是别的什么神灵,而是洪仁先生自己,是他那一份“诚信”的做人原则和那一种对事业执著的精神。

洪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实在”,不善交际,不会夸夸其谈。务实的作风使他在华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了使“华新报”覆盖面更广,他如当年《西华之声报》的创始人王熙丽一样,足迹遍及了西班牙各地。当时西班牙9所华文学校,他没有一所没有去过。

《华新报》也是一份“实在”的媒体。务实的精神使《华新报》更加持重,更为沉稳。它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也不会蓄意制造什么“惊天新闻”,但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却走出了“红红火火”的局面。多年来,尽管《华新报》也不断在变,不断在扩版,改版,但它坚持“客观公正”,坚持为侨胞服务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到2002年7月6日,《华新报》已经出刊210期(总410期),在西班牙全国设有52个销售点,发行面覆盖了全西班牙。西班牙电视台、报社和杂志社都对《华新报》做过专题报道,在主流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华新报》成了当时西班牙历史最长、发行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华文媒体。

《华新报》创造了西班牙华文媒体的奇迹。

(四)“沉舟侧傍”

    1998年2月5日,从《西华之声》第44期开始,报纸轮流由个人赞助,赞助人先后有陈迪光、陈渔光、詹特雄、王绍基、黄志坚、吴观艺、倪林光、黄国平、麻卓民等人。

1999年3月10日,《西华之声》刊出了第54期。在这一期的“卷首语”,编辑引用美国作家布里安 戴森“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语”的话,向读者暗示了这份报纸的命运。4月10日,《西华之声》出版了第55期。这是最后一期,在这一期上,《西华之声》编辑部发出了 “敬告《西华之声》报读者”一文,对“旅西侨界和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 表示了衷心感谢,最后悄然离去……从1994年7月18日到1999年4月10日,《西华之声》报走过了艰难的五个年头,终于宣布停刊了。

此后不久,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创办于1995年10月1日的《欧洲华声报》,也相继停刊。《欧洲华声报》曾经也是一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报。

《西华之声》和《欧洲华声报》这两份报纸有一个共性,都是华人社团创办的报纸。唯有《华新报》属于个人创办的报纸。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华人社团看上去人多势众,其实是人多嘴杂,事情不一定好办。“热闹的都不会长久”,轰轰烈烈的大报死了,苦苦挣扎的小报却依然还活着。

“沉舟侧傍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份报纸消亡之后,很多新的报纸又开始诞生。这一时期,马德里《中国人》报复刊,巴塞罗那也曾出现了一份《学》报。《学》报是一个北京来的女同胞办的。这份《学》报是真正的小报。一张A4纸对折,算是4版。其中文章全是报纸摘要,而且政治观点偏颇,因此不受侨胞欢迎,办了几期便销声匿迹了。

2000年后,随着华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报纸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00年,马德里侨胞创办了《欧洲晚报》;2002年12月,《欧华报》诞生;2003年《华新报》转让,变身成了《中国报》;2003年,巴塞罗那《欧洲侨声报》和《西华报》诞生,后来也还曾有过《欧洲青年报》。这一时期,西班牙华人媒体还有《西中导报》、《移民报》……还有属于葡、西两国的《欧洲同心报》。再以后,有了《联合时报》。


各家报纸各具特色,内容精彩纷呈,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西班牙华人社会的状况,反映了华人的呼声和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众多的华文报纸相互竞争,使西班牙华人社会的气氛更加活跃,使华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祖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给西班牙华人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中文媒体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

华文报纸的兴起,标志着西班牙华人经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实力。

(五)不一样的《欧华报》
   
2002年12月8日,96版彩色报纸《欧华报》正式创刊发行。《欧华报》创始人王绍基是文化人,也是企业家。他向来十分关注华人的生存状况,关心华人的文化生活。他是旅西华人自助基金会(西华总会)发起人之一,也是《西华之声》报创始人之一。“事在人为”,《欧华报》更有总编陶辛夷,她是西班牙资深报人,有丰富的办报经验,她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她让《欧华报》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欧华报》一经面世,便引起了侨胞的广泛关注。《欧华报》是一份有思想的报纸,它不仅关注华人社会,也十分关注主流社会。版面设计落落大方,栏目特色引人注目,时事新闻重点突出,华人动态内容丰富。《欧华报》经常会有一些关于华人社会的重头文章,一些观点读后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2005年5月18日,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份由中国人创办的西文报纸《东方周刊》(西文《El Mandarín 》)出版,祖国的消息和华人的消息第一次由华人真实地传播给了主流社会,成了主流媒体了解中西经贸、文化交流,了解西班牙华人动态的窗口。西文版《东方周刊》是《欧华报》的一项创举,影响深远。

王绍基(图)


2005年王绍基在《第三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发言中,介绍了《东方周刊》的宗旨:,
1,《东方周刊》是开启中外合作之窗,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个窗口,除了让西方主流社会解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中国方方面面的实用经济信息。增加他们对中国经济和法律的了解,增强他们到中国投资合作的信心;
2,让有意去中国观光旅游、学习中文、中医、太极、功夫的,乃至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普通百姓,不仅了解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人,从而认同中国的文化和观念,进而对居住在他们国家的的华人有新的,更加正面的认识;
3,让绝大多数的不懂中文的华人后裔和所有的从中国领养的儿童,通过《东方周刊》来认识自己的祖籍国,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和作为华裔的自尊心;
4,为让西方各研究中心和学者、学生提供最为准确的中国资料。

首份西文报诞生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王绍基说:“《东方周刊》的发行,成了欧洲媒体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她打破了欧洲主流媒体对有关中国和有关华人社会在报道和评论方面的垄断,所以引起了西班牙社会非常强烈的反响,创刊第一期,印量一万份,首日告罄,不得不重印一万份,一个月后发行量又翻了一番。”
2007年4月,《欧华报》在马德里举办的首届"杰出移民企业和移民媒体"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移民媒体奖",成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上百家参选的移民企业和几十家参选的移民媒体中,唯一获奖的华文媒体。

《欧华报》在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广泛认可。《欧华报》成了海外华文传媒的榜样。
2013年,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青岛举行,董事长王绍基代表《欧华报》在论坛开幕式上代表海外华文传媒致辞。

我喜欢《欧华报》,是因为它是一份有正义感的报纸,它能说真话,而不会见风使舵,曲意阿谀奉承,更不会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多年来,我与《欧华报》保持着比较好的联系,就是因为这一点。

(六)丰富多彩的新时代华文媒体

1992年,我初到西班牙时,西班牙还没有华文媒体。那个时候,我感到自己就好像被人抛在一个孤岛上一样,心里感到十分孤寂。1994年,西班牙有了第一份中文报纸,当时心里确实十分激动,因为我们终于看到自己的文字了。2000年初,当一份又一份的中文在西班牙出现时,我感到无比喜悦,因为我可以与更多的选择了。如今看到中国超市门口一摞又一摞没人要的报纸时,心中顿生无限感慨,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

多年以前,报纸是需要订阅的,摆在中国超市的华文报纸也都是卖钱的。如今印刷精美的华文报纸,大家可以随便拿,却很少有人问津。仅仅只是几年之间,变化已是“天翻地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纸媒。

九十年代末,我们刚刚听到“互联网”这个词时,根本不知道“互联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没想到如今我也已深陷其中了。想起了《互联网时代》的一句解说词,“人类生活向数字化时代、向互联网全面的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课题和不可阻挡的人类命运。无论你是不是网民,无论你远离互联网还是沉浸其中,你的身影,都在这场伟大的迁徙洪流中。”在这一场不可阻挡的迁徙潮流中,我深感自己已经落伍了。

现在西班牙华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人都很忙,每天都忙着看微信,忙着视频聊天……西班牙华人社会网络媒体强势崛起,开始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网络新闻的迅捷性、共享性、实时性、互动性的特点,更多地吸引了年轻一代人。

纸媒代表了一个时代。在传播领域,它曾“一统天下”。他们想给你看什么就给你看什么?想登载你的文章就登载你的文章,甚至可以联手“封杀”你。对于现在的社会时代来说,一切已经改变了。网络媒体给传统纸媒带来的强大冲击,对于华人社会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他们看到的东西更丰富了,也更方便了。

顺应历史潮流,寻求变革。如今西班牙所有的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也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在华文新媒体中,《华侨快报》(也称西班牙华人网)是极具代表性的后起之秀,它注册登记在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于2010年在ZARAGOZA市正式上线。上线后,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具有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互动、即时、广泛、免费。”,很快得到了本地华人的认可。《华侨快报》定位于“报道西班牙 传播全世界”,为了让西班牙华人群体看到深度、独家的新闻资讯产品,《华侨快报》已经拥有一个由二十多名中外国籍记者组成的记者团队,设立了10多个新闻联络处。目前,新闻报道形式不仅限于图文,也制作大众视频新闻播报。《华侨快报》电脑版、手机版、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号等,全方位覆盖。

许多华文报纸仍然还在,网络媒体群星璀璨,这是西班牙华文媒体的现状。

(六)结束语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我们的社会已经十分喧闹,年轻的一代华人无不欢喜雀跃。西班牙华人社会大众阅读的新时代已经来临,祖国和故乡离我们更近了。
“不能联网,则成为独特”。我希望跟上历史的潮流,可是步履蹒跚,力不从心。如今,我依然孤独地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翻阅着那些报纸,怀念着逝去的日子。

                                      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  麻卓民
                                      2018年12月21日
侨团动态栏目所有文章页(文章下方) 赞助商广告位 100欧元/月 广告联系微信:xbyhrw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留学服务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闭

站长推荐广告位300€/月上一条 /1 下一条


©2009-2016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laicw.com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注册西中文化传媒促进会主办Powered byDiscuz!X3.4DIARIO DE CHINOS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