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层面批评“感谢贫穷”,绝不是否认贫寒学子的积极心态,而是要警惕从个人励志故事中提炼“毒鸡汤”。
王心仪(图源:中国之声) 最近,河北一位家境贫寒的女生王心仪,以高考707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在一些人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舆论之下,这位女孩的故事已经足够励志。而让她更为舆论关注的原因,则是她以亲身经历和感悟写了篇文章——《感谢贫穷》。 在这篇文章中,女孩讲述了贫穷如阴影一般笼罩着童年的她、她的家庭,可在重重压力之下,她依旧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相信仔细阅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莫名感动。陷于贫困家庭的学子不少,王心仪幸运地拥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幸运地拥有学习的天分。用她的文章来说,是“冲破了坚实的土地,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 可是,在感动于她成功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更多和她一样处境的“种子”,缺少破土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逆袭之后说一声“感谢贫穷”。 所以,当“感谢贫穷”的论调在舆论场传播之后,也遭到了不小的质疑。批评者并非是苛求这个乐观积极的高考女生。以她个人的立场,努力奋斗之后,对于曾经磨炼她、激发她奋斗的贫穷说声“感谢”,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很多功成名就者,都会以宽容正面的心态,看待曾经遭受的挫折苦难。 但对作为看客的大众来说,要看到女孩“感谢贫穷”的背后,本质其实是感谢贫穷中依旧保持积极奋斗的自己。 当“感谢贫穷”变成在舆论场传播的一种声音,变成一条抽象的价值观念之后,那就有必要严肃辨析。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一样,贫穷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以王心仪的天分和自律,如果不是贫穷限制,也许她会比今天的自己更优秀。贫穷唯一值得感谢的地方,就是让人意识到摆脱贫穷是多么迫切。如果不是意识到这一点,很难想象这位女生会在困境中努力学习,最终以高分考进北大。她在努力改变命运,也就是在努力摆脱贫穷。 在舆论层面批评“感谢贫穷”,绝不是否认贫寒学子的积极心态,而是要警惕从个人励志故事中提炼“毒鸡汤”——好像只有贫穷才能催人奋进。这种美化贫穷、美化苦难的思维,尽管一再造成过个体或者群体的灾难,可还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前一段时间热烈讨论的让年轻人“上山下乡”的论调,除了基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其实这种强加的苦难,更多是虚耗青春、摧毁个体,很难产生积极意义。另外,这种集体的动员,在如今的环境可能也很难实施。君不见,近年来不少家长为了“扶正”叛逆的孩子,把他们送进各种涉嫌违规违法的所谓“特训营”,也是误读了“贫穷是种磨砺”这一概念,简单认为贫穷艰苦就能改造孩子言行。 那些穿越贫穷风雨终见彩虹的人,是有权利“感谢贫穷”的,那是胜利者给对手的致敬。超出这个范畴,一味鼓吹“感谢贫穷”,不是蠢就是坏。若无法真正直面贫穷的残酷,只会使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催眠,最终只能成为贫穷的奴隶。 (敬一山,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