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对打造富有活力、开放共赢、公正合理以及平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显现。
李文在中国论坛网系列研讨会上发言(谢明/摄) 在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的赞同,并多次写进联合国文件,为新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 从“一元”到“多元” 自近代开始,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引导和主导下进行的。多少年来,西方国家坚持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和价值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西方化是全球化的唯一正确方向,是否加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不折不扣地复制西方发展模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参与全球化的关键考量。全球化因此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推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与价值,同化或消除国际社会中“异己”成分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国家坚持在全球化进程中“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一个”的一元史观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全球化应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强调不同国家应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应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同类型国家应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权诱导或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日益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但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获得成功,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的努力,走自己的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历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模式的合理性只存在与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时期,照搬西方的制度与模式在实践中不仅不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反而会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秩序混乱。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强行推广自身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深陷动荡、冲突、战争的泥潭。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其他国家命运的根本改变者,任何国家都不能把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前置条件。只有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获得足够尊重,才会有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全球化才能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共同发展活力和动力。冷战结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取得成功,在世界各地区形成多个发展中心,为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 从“单赢”到“共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伴随越来越多的落后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行列,世界各国能够分享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加以应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多。正像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的那样:“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在现有国际机构拥有更大话语权,在国际规则设立上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国家在以往的全球化进程中事实上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在“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你赢我输”等殖民思维和冷战思维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不愿意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为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甚至有意为一些新兴大国的发展设置障碍,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也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性。近期,因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开启北美自由贸易区重新谈判,以及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泛滥,逆全球化俨然成为一种气候,全球化能否继续推进甚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全球化指明未来方向: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各个国家通过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把本国利益同其他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给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多的机会,切实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改变一些国家的富裕以另一些国家的贫穷为条件的历史,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增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三、从排斥到包容 过去500多年来,无论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还是霸权主义,都带来对立与分裂,制造矛盾与冲突,人类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殖民时代,世界各国只有通过武力和战争才能确立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冷战期间,遏制或被遏制、征服或被征服、摧毁或被摧毁成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虽然合作、和谐取代冲突、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但由于许多西方国家传承了殖民时期与冷战时期某些基因,依旧把“零和博弈、你兴我衰”视为全球化的重要构成,否定不同国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认为大国的兴起必然会挑战和颠覆现有国际秩序与规则,必然会与其他大国产生矛盾、对抗和冲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各国都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的世界,摒弃对立、对抗因素,建设更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传统大国一道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贡献者,减少根本性利益冲突,拓展合作空间。 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为实现这一理念找到可靠途径,即形成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将这一理念细化实化、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在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欢迎,被写入联合国多份决议和文件。这一重要理念对打造富有活力、开放共赢、公正合理以及平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显现。 (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作者)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